第12版:榜样

在书海中寻找生命律动

  • 王昌先(左一)和北京书友在为大同平城区职工书屋赠书时介绍图书内容。

  •   

    王昌先
    大同平城区白马城村

      从废品站淘书少年到万卷藏书人,从私人珍藏到公益反哺,数十载藏书路始于童年的小人书,用半生书写了人与书的不解之缘,他始终坚信:“读书让我知道世界是什么样,也让我知道我能做什么。”

      记者近日来到大同市平城区白马城村,戏台西侧的12间民房内堆满了新旧图书。这便是2024年被评为“平城区最美藏书家庭”王昌先的“藏书阁”了。
      今年51岁的王昌先,每月频繁奔波于北京、大同两地,只为一件事——藏书。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他是个藏书人,却鲜有人了解他与书为缘的由来。
      “小时候能看到一本小人书,我就能高兴一整天……”王昌先向记者忆说着童年阅读的快乐时光,高度近视镜后的双眸显得愈加明亮。
      上世纪80年代,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是学龄孩童们的至爱,王昌先也不例外。他经常蹭读邻居孩子的课本和连环画,直到聆听班主任讲述一本革命题材小人书内容后,他觉得书里藏着一种特别的东西,是别处找不到的。
      从那以后,王昌先一发不可收拾,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看书。那时,他常去大北街新华书店二楼买打折书,后来那里不再售卖特价书了,他便四处寻找替代的地方。一次偶然,他发现了一家国营废品收购站里旧书甚多,便经常偷跑去淘书。以至于后来“抓获”他的工作人员被其那份爱书的执着所打动,破例为这名年轻人打开淘书的“绿灯”。
      畅游书海,让王昌先受益匪浅,他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地质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读书、买书的时间更加充裕,报国寺、钟鼓楼旧书市场常现他的身影。书越买越多,放不下了,就开始归类、整理、返乡藏书。在北京落户工作后,王昌先在家乡的藏书竟然已达上万册。
      “这些年,我辗转各地图书市场、遍搜国内旧书网站,购买收藏了大量历史、中医学、地方志等方面的成套图书,几十万册的藏书量早已不是一个数量概念,而是我生活的绝大部分。”王昌先激动地诉说。
      王昌先并非独游书海,他也沉浸在图书分享的快乐当中。2024年,他联合北京书友举办的“北京优质图书进地方暨图书下乡”活动在大同市平城区举行,自己拿出200余册图书捐赠给平城区职工书屋。
      王昌先从不急着给自己下定义。有人说他是文化人,他笑而不语。有人说他是“书痴”,他也不置可否。若要问他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与书为伴,他只说:“读书让我知道世界是什么样,也让我知道我能做什么。”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流露出他生命中最美的律动。
      “如今,妻子在家默默奉献,大女儿事业有成,小女儿也被保送进名校。我呢,就继续做名爱书人,计划在古城开家书店,用更多好书浸润家乡人。”王昌先说道。

    本报记者白慧磊 实习生田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1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4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