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纪实

书香漫过田埂 文明浸润人心

——运城市盐湖区以阅读涵育乡风文明的实践

  • 阅读成为盐湖区柏口窑村农民王永太的日常必选项。

  • 盐湖区东郭村农家书屋化身农民素质提升“加油站”。

  •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今天在运城市盐湖区广大乡村,农家书屋如破土新芽,在“耕读传家”的传统土壤中扎根生长;阅读之风似春雨润泽,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这里以“书香润乡土”的生动实践,勾勒出一幅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壮美画卷。

    书屋筑阵地
    从“便民驿站”到“精神粮仓”

      4月10日上午,盐湖区东郭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人来人往,二楼的农家书屋窗明几净,书香漫漫。80岁的老党员赵永法正研读《毛泽东诗词鉴赏》。“读书让人明理,心里亮堂了,日子也就敞亮了。”老赵的话语质朴,却道破了阅读对乡村精神世界的重塑力量。
      作为村里的“阅读达人”,赵永法每周总会雷打不动来此“充电”,从保健按摩书籍中习得的技艺,让他成为义务服务乡亲的“健康使者”。曾将一亩西瓜尽数分给村民解暑,更以“诚实守信”的家风滋养子女,让他成为四邻交口称赞的学习榜样。
      东郭镇的农家书屋独具巧思:一楼政务服务与二楼阅读空间上下联动,形成“办事+充电”的便民闭环;毗邻的非遗创客基地,让书屋成为少年儿童的文化打卡地。60平方米的空间内,2300余册涵盖政治、农技、文学、保健的图书有序陈列,定期举办的图书分享会、亲子阅读会,让“农闲读书”从传统习俗变为现代生活风尚。
      “当书屋融入百姓日常,书香便有了扎根的土壤。”东郭镇人民政府宣传干事尉红姗对记者说,东郭镇是蚩尤故里、“东郭先生”典故发生地,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朴实无华,群众向上向善。书屋筑巢,让阅读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推动书香润乡土、文明沁民心。

    阅读树新风
    从“个体成长”到“集体蜕变”

      4月10日中午,在紧邻七彩盐湖的南城办事处柏口窑村,76岁的“赤脚医生”王永太,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用过午餐,便径直走进农家书屋研读医学典籍。平素,看书累了,他也会在这里挥毫泼墨,练练书法,陶冶情操。
      这位“活到老学到老”的老人,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的家风培养出5名大学生,其中一个孙女考入同济大学,成为全村培树家风、涵养新风的典范。
      青年村民李战峰,常年从事机械工程。从小爱好阅读的他,一有时间就来农家书屋读书看报。他的感慨颇具代表性:“以前农闲时打牌闲聊,现在书屋成了‘充电站’,大家共同学习、互相交流,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农家书屋管理员徐秀红介绍,这里每周开放50多个小时,“一老一小”是常客,每月近百本图书在村民手中“漂流”,书香弥漫改写着村里的文化生态。
      阅读带来的改变具象而温暖:“好媳妇”卫秋亮婆媳相处二十载,堪比母女情意暖,成为村民口口相传的美德故事;村规民约中“红白简办”“邻里和贵”的条文,因阅读浸润而深入人心。
      阅读铸魂,从“个体成长”到“集体蜕变”。如今的柏口窑村,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42户“五星级文明户”、12名“好媳妇”“好婆婆”“好少年”构成文明坐标系,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西省清廉村居建设示范单位”,树立一个城乡融合的新样板。

    文化促振兴
    从“知识输入”到“发展赋能”

      “耕乃本,读至远。”耕可致富、养身,乃生存之保障;读可致知、养心,乃生活之追求。
      盐湖区龙居镇西张耿村,借助农家书屋带动全民阅读,推动“耕读传家”,涵养浓郁的家道文化。
      走进该村,你会看到家家大门口的墙上挂着家风家训,牌子上写着户主的名字。据介绍,如今村里娶媳妇、嫁闺女,都要把家风家训牌作为考察标准,还打听是不是将其贯穿于日常家庭生活。
      “人求上进先读书。”该村仿古式农家书屋与田间地头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遥相呼应,演绎“耕读传家”的现代版实践。3500册藏书构建起村民的“技术智库”,8年来累计助力4000余人次增智增收。
      农家书屋依托农业技术夜校,每月一次的农技培训,让300位农民喜获“高素质农民证书”,数字化种植技术通过书屋延伸至大棚和果园,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说起农技培训,村民王富强竖起了大拇指。他家的10多亩红香酥梨,常年科学管理、产量可观、销路不愁。“阅读有效激发村民学习意识,让产业振兴更具后劲。”村委主任刘波说。
      农家书屋由“知识输入”变“发展赋能”,带来的不仅是村民知识的增长、家风的改善,更是全村发展“软环境”的全面升级。近年来,西张耿村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生态示范村”“山西省文明村”和“全国文明村”。
      从东郭镇的“办事阅读两不误”到柏口窑村的“移风易俗宣传站”,再到西张耿村的“农技培训主阵地”……盐湖区将农家书屋与村规民约、家风建设、技能培训深度融合,让“读书无用论”悄然退场,让“耕读传家久”重焕生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而阅读正是激活这一灵魂的棋子。
      盐湖区以阅读涵育乡风文明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农家书屋的价值远不止于书籍本身。当农家书屋化身素质提升的“加油站”、文明实践的“主舞台”、美丽乡村的“会客厅”;当阅读从个体习惯转化为集体自觉,乡村走向全面振兴便拥有了最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最持久的文化力量。

    本报记者金建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1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4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