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塞外,早上还有些微凉,在朔州市骏宝宸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打包成“饲草罐头”的秸秆,带着乳酸菌特有的清香从山阴县发往全国各地。“现在通过裹包技术,有了优质的秸秆,才能喂出优质的牛羊,产出优质的肉和奶。”公司总经理高林说:“我们是一家专业从事饲草育种、种植、加工及其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企业,是我省重点培育的牧草产业集群省级龙头企业。2024年全国6个收储地,年收储11余万吨秸秆,加工的裹包苜蓿、玉米秸秆等产品热销内蒙古、四川、陕西等10余个省(区)。截至目前,公司通过示范带动牧草种植20余万亩,惠及农户3万多户,建设了我省第一个集生产、加工、储备、智能化饲草网络交易平台。”
秸秆怎么用?肉牛吃什么?内部循环成了最优解——从秸秆到肉牛,种植和养殖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闭环。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牛羊的精细化饲养,2024年11月该公司在周边地区开始推广全混日粮,年产36.5万吨。目前,闻喜每月需 1000吨满足牛羊的日常饲养,养殖户回到家只需喂水,便可科学喂养。
“屠宰加工带动养殖,养殖带动种植,饲料化利用当地种植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让种植农户地清利增。”山西朔美羊肉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申永忠说:“为了达到羊的最佳‘口粮’,我们通过揉丝、除尘、打捆等处理,制成饲喂肉羊的干草饲料。裹包青贮秸秆则通过添加特定的酶制剂,加快秸秆的发酵和营养物质锁定,满足母羊和肉羊生长需求。近三年来,年屠宰加工肉羊量已接近40万只,实实在在感受到肉羊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年利用秸秆达到7600吨以上。”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结合“十四五”畜牧重大省级战略,在大同、朔州等地牛羊草食畜养殖业发达地区重点开展秸秆青(黄)贮、膨化等饲料化高效利用,推动秸秆变肉、秸秆变奶产业发展。培育出古城乳业、骏宝宸、大农禾、朔美羊等龙头企业,将当地传统养殖产业与种植业有效衔接,有效拓展了养殖业饲料来源,缓解了粮食供需矛盾,秸秆通过过腹还田,形成“秸-饲-肥”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截至2023年,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千吨级以上超500家、万吨级以上22家。
奶粉、鲜奶、巴氏奶、酸奶……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产品丰富多样。古城乳业董事长郭俊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生产的产品有五大系列八十多个品种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一家集牧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乳制品加工、新产品研发、粪污处理、盐碱地改良、乳业产业服务等企业。
郭俊说:“这里的牛每头每天产奶量达到30公斤,青贮饲料功不可没。我们一年加工秸秆20万吨,青贮饲料占比达50%,其品质直接关系到奶牛单产、成本和健康,是性价比最高的粗饲料。为满足制定高标准搂草、打包、除尘、揉丝工艺流程,并自主研发了近红外检测设备,1分钟就能完成对饲料原料的营养分析,为更精准地给奶牛供给营养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古城乳业以搭建“农作物-秸秆-奶牛-牛粪-农作物”生态循环链,实施农牧结合模式,探索玉米、牧草种植业与奶牛养殖业深度融合、一体化经营。近年来,古城乳业加大对基地养殖场饲料、饲草结构的优化,增加以青贮饲料的比例,大力推广“秸秆变奶”。
自动饲喂系统正将青贮饲料精准配送到奶牛的食槽,一批奶牛正一头紧跟着一头有序站上挤奶转盘,新鲜牛奶源源不断产出,真正实现秸秆“变奶”。
在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穿过二楼偌大明净的整块玻璃,由上而下,可以看到一楼的羊肉加工车间里,现代化的生产线两侧,穿着规范统一工作服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分割、加工、打包羊肉制品。再往前走,便到了熟食生产车间,便能闻到浓而不膻、令人垂涎的羊肉香味,只见经过多道工序烹调的熟食产品包装后,可以直接送到客户餐桌上,开袋即食,美味、方便、快捷,是当前快节奏生活下消费者的优选。
仓库里周转车来回穿梭、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采购商络绎不绝。目前,该公司年出栏肉羊20万只,已在我省31家店铺铺设产品。
经理白富杰对记者说:“从种植饲草、配料到羊的养殖、屠宰,再到羊肉的分割、生食加工,熟食烹饪等一体的全链条全循环发展模式。”
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路径,对现代农业产业链延伸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维度上,破解了秸秆焚烧污染困局;经济维度上,打通“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阻隔,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增值循环,不仅降低了畜牧业对粮食作物的依赖度,更催生出有机肥生产、清洁能源开发等产业;社会维度上,创造了秸秆经纪人等新兴职业,推动秸秆收储加工等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促进了三产融合。
每到秋收,收割机轰隆作响,穿梭作业,一排排玉米植株连秆带棒被卷入机械中,摘棒、剥壳、秸秆粉碎一气呵成。卡车拉装粉碎后的秸秆,农用车则拉装剥了壳的玉米。以往耗时几天的工作量,如今不到10分钟的时间便完成了,机械收割的工作效率可见一斑。怀仁市浩洋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凯说。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马凯时刻提醒自己,退伍不褪色,严格要求自己,服务百姓。自合作社成立以来,有34台大型拖拉机和收割机等设备,主要服务于周边及大同、内蒙古一带种植户,带动40余人就业。2024年,通过中央财政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扶持,购买了一台饲草烘干机,遇上阴雨天,收回来的秸秆再也不怕霉变了,加工后的秸秆远销周边地市。目前,合作社还有年出栏300头肉牛和500只母羊,加工的饲草不仅自己消化还有固定的养殖户。马凯说,下一步要加强做精细化饲草,让秸秆变成牛羊的精品“口粮”。
农作物收割后,秸秆回收利用,经过加工变为优质牧草或是其他用途。秸秆综合利用与生态环保、农业增效相结合,变废为宝,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多方共赢。
记者了解到,我省每年秸秆利用量约1300万吨,综合利用率连续5年稳定在90%以上。朔州市每年秸秆利用量大约在100万吨以上,带动约5000农户从事秸秆产业,增收约600万元,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将秸秆“吃干榨尽”成为助农增收的“致富密码”。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主任张靖波说:“我省将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产业发展,持续提高秸秆产业化转化能力,提升产业化能力水平,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扶持一批秸秆利用大型企业,推广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等带动模式,发挥示范效应、聚合效应和品牌效应。目前,我省以秸秆为媒,将‘生态包袱’转为‘绿色财富’。”
本报记者史晶雯 通讯员刘永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