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深度报道

用脚板丈量初心 把新闻写在田野

——写在山西农民报开展住村采访活动十周年之际

  • 本报记者在广灵县南村镇周图寺村采访。

  •   开栏语:今年是山西农民报开展“住村采访”活动第十年。十年来,山西农民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田间地头,深度践行“四力”,奋力讲好新时代“三农”故事,刊发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稿件,让“住村采访”成为山西农民报的标志性新闻品牌。为进一步擦亮这一品牌,本报编辑部决定从今年开始变“集中住村采访”为“常态化住村采访”,并从今日起,本报开设“住村新观察”专栏,持续推出本报记者通过住村采访撰写的一线鲜活新闻,敬请关注。

      夜幕低垂,蜿蜒的山路在朦胧夜色中若隐若现。时值四月,山里还透着寒意,料峭春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4月21日傍晚,山西农民报记者柴俊杰一路颠簸,来到距离浮山县城35公里外的寨圪塔乡山交村。抵达时,夜色渐浓,点点星光下,他走进农家院落,开始走访群众,探寻这个偏远山村如何蜕变为网红打卡地的奥秘,由此正式拉开了2025年度山西农民报“住村采访”活动的序幕。
      向边远乡村进发!向贫困一线进发!从2016年6月开始,住村采访就成为本报全体编辑记者每年的“必修课”。
      十年坚守,我们用脚板叩响时代脉搏:在农家炕头倾听民生温度,于田间地头捕捉发展脉动,以沾满晨露的笔触勾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十年躬耕,我们以实践淬炼“四力”真功:足迹遍布59个县市区的101座村落,累计扎根乡土240余天,以八万里行程丈量三晋热土,采写出160余篇浸润泥土芬芳的报道,用40万字记录下山乡巨变。
      十年奔赴,我们也成了与农民最亲的媒体人,离土地最近的媒体人,老乡眼里最有乡土情怀的媒体人。
      十年筑梦,再启新程。不变的是,我们依然选择将镜头聚焦炊烟升起的院落,把笔尖触及麦浪翻滚的原野。不同的是,从定时住村到常态扎根,从主题策划到专栏深耕,我们在住村十年这个重要节点,推出热气腾腾的“住村新观察”栏目,推动“住村采访”形成长效机制,让住村采访的新闻品牌在奋进新时代持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曲田野牧歌正谱写新的乐章。让我们相约下一个十年,在春种秋收的轮回里,继续见证“三农”新闻人与脚下热土的双向奔赴。

    厚植亲民为民的朴素情怀

      江河万里有源,树高千尺有根。新闻事业的“根”应该扎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作为党政喉舌的主流新闻媒体,我们理应把“人民”二字置顶,把根扎在离人民最近的黄土地上。而住村采访正是我们“扎根基层沃土,厚植为民情怀”的具体行动。
      “不仅要身到基层,而是要身心俱到;不是到过农村,而是要住在农村;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是要住在农家、扎实调研;不仅要沉下去,而且要沉到底!”住村采访要求,上至社长总编,下至普通记者,必须要住在农家、吃在农家,必须要给农民交伙食费。要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把新闻智慧的增长、宣传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火热实践之中。
      因为住村采访,记者张美丽和阳高县大泉山村村民郇桂英一家结成“亲戚”。2016年6月,张美丽在阳高县大白登乡大泉山村采访时,晚上和74岁的郇桂英老人同住在她家窑洞的一个土炕上,与老人拉起家常。郇桂英一生命运多舛,老伴钱巨因脑出血做了开颅手术,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儿媳妇因病去世,欠下十几万元的外债;二孙女罹患先天性心脏病,12岁时不幸离开人世。面对不幸,郇桂英坚强地撑起这个家,在当地扶贫干部帮助下开起农家乐,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讲到动情处,张美丽陪着老人一起掉眼泪。郇桂英感慨地说:“这省城的记者坐在咱家的土炕上,又讲政策又交心,不像是城里人,像咱自家闺女。”自此二人结缘,彼此牵挂,时常电话问候。
      距离的远近决定着情感的亲疏,住下来才能与农民心连心、才能把群众观点、基层意识融入血液中,只有倾听大地心跳,才能把新闻写满山川!
      2017年7月,记者何彩仙、柴俊杰等结束住村离开平顺县时,房东坚持不收伙食费,他们购买了1000多元的土蜂蜜、核桃等农副产品。
      2018年8月,记者白慧磊在永和县阁底村住村,凌晨5点钟去大棚和农民一起摘香菇,又与村支书张风林一同赶往30公里外的县城早市上卖香菇。
      记者刘雅生病,却不顾医生“住院治疗”的医嘱,在输液后,立马开车下乡采访,连夜写作,将热乎乎的新闻第一时间呈现读者。连续六年在左权县住村,熟悉她的当地干部群众到太原办事,经常到她家里坐一坐,有事会找她商量帮忙,同事们打趣“刘雅的家,成了左权驻太原办事处。”
      ……
      十年住村采访,让山西农民报的每一个记者都交了一大群农民朋友,每个人都有一个“农民朋友圈”。这些基层党员干部亲切地把《山西农民报》称为“咱报”,成为《山西农民报》的忠实粉丝,《山西农民报》在基层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十年,坚实的步履从办公室走到田野间、丰盈的情感从心间流淌到笔尖。我们用实践证明,在基层“蹲蹲苗”,沾沾泥土味,报纸的根就一定会扎得更深。把采访变成拉家常,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为农民说话,新闻的素材就一定会源源不断。
      十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真实记录脱贫壮举,汇聚攻坚克难的力量;我们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广泛深入田间地头,共谋乡村发展的大计……我们见证了全省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步入小康队列,记录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乡村巨变。我们将宣传重心不断下移,我们的根越扎越深。一身土两脚泥,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最美的姿态。

    紧扣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

      “根”立的角度和深度决定着“生长”的厚度和高度。住村采访寒暑十年,我们厚植“向下扎根”的志气和底气,积攒“向上生长”的动能和势能。
      如果说广阔基层是新闻宣传的“根”,那么时代主题就是新闻宣传的“魂”。
      新闻报道如何才能做到既有筋骨又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
      “住村采访”之所以能坚持十年,除了有扎根基层的源头活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我们的主题设置始终与国家大政方针同频共振。
      内容为王、导向为魂。十年来,山西农民报“住村采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作品紧扣时代主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接连推出形神兼备的新闻策划,努力做到价值有导向,传播有态度!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党中央作出重大部署,要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十三五”脱贫攻坚开好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山西农民报宣传报道的重中之重。“住村采访”活动启动恰逢其时。
      从2016年到2020年的五年时间里,山西农民报围绕脱贫攻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新闻策划,先后推出了“走进贫困村”“住村采访”“向第一书记致敬”“聚焦易地扶贫搬迁”“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主题策划,期期聚焦脱贫攻坚、期期服务中心工作。
      这些报道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场景折射大变化,以小人物展现大情怀,《中阳县水峪村:一条富民路托起了一个贫困村》《右玉县南元村:因户施策精准脱贫》《两个穷村和一所大学的牵手》《搬进新家园搬出幸福感》《古村落掀开文旅“合壁”新篇章》《一个贫困山村的化蛹成蝶》等70余篇稿件真实地反映了贫困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了在政策帮扶下贫困户自我奋斗改变命运的苦与乐,收获与感动,写出了贫困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出台。山西农民报又相继推出“走进云州看小康”“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乡村行、看振兴”“走进屯留看振兴”等为主题的“住村采访”特刊,聚焦大时代,唱响主旋律,服务党和国家大局。
      这些报道以真挚的感情,饱满的激情,全方位、多角度、零距离地聚焦了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和新成就,展示了一幅又一幅真实而美丽的乡村改革发展新画卷。《吉家庄: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先行区》《蒲县:产业联盟建起来,治理能力提上来》《青山绿水森林乡村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看西街村乡村振兴的“三变”之路》等80余篇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山西农村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赋予山西乡村振兴故事最生动的传播力。
      一支笔,就是历史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时代的追光。时代永远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源泉和动力。我们努力做点燃希望的星火,我们努力做聚成暖阳的微光。我们将时代选题视作照亮未来的曙光,让新闻报道吐出蓬勃动人的新绿,开出娇艳迷人的花朵。

    开出锻造队伍的实践良方

      十载续航初心脉动,“四力”躬耕日月芳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同时提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
      在融入中奋进前行,在淬炼中磨砺成长!开展住村采访,让编辑记者沉到底,就是要培养一支熟悉基层、对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新闻宣传队伍。
      凌晨3点,头顶星星、脚踏露水、肩背箩筐,走进黄花地帮农民摘黄花;清晨5点,卷起袖管、挽起裤腿,跟随农人,早早下地访农情……山西农民报将基层视作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增长才干的练兵场。山西农民报住村采访坚信、坚持并坚守着好新闻的力量来自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的“脚力”,来自善于观察、发现、判断、辨别的“眼力”,来自能用心思考、会望闻问切的“脑力”,来自多鲜活事实、多真情实感、多精辟观点的“笔力”。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十年住村,我们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的山沟梁峁,写下了探讨“三晋微商第一村”如何摘掉穷帽子的深度报道,写下了《“搬”出来的幸福生活》等反映易地扶贫搬迁经验的新闻调查,写下了《第一书记的权威从何而来》《12年旅游兴村的得与失》等基于深入调查而来的研究性报道,以扎实的调查、深刻的分析、生动的叙事,不仅书写了乡村的现实与希望,更在无形中促成了观念的转变、制度的革新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生动的实践证明,新闻媒体在时代变革中的重要角色——不仅是见证者、传播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
      连续十年的住村采访锻炼,让一批年轻记者接地气、经风雨、长才干,从新闻新兵迅速成长为报社的中坚力量,挑起了农民报新闻报道的大梁。“住村采访”这种最接地气的形式,不仅有效提升了记者的素质和新闻的品质,更让年轻记者读懂了活生生的乡土中国。
      记者金建强说:“通过住村采访,自己找到了做好乡村报道的感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从生活中来、从基层中来;只要下定决心、勇往直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记者史晶雯说:“住村采访,让我读懂了农村生活,培养了我与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让我明白了把基层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把广阔的农村作为新闻源头活水的重要意义。”记者赵跃华说:“我在与村干部和村民的交往中,加强了交流,增进了理解,建立了深厚情谊,学到了许多工作方法,真切感受到深入群众的必要性。”
      2024年8月13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李国生以《在田间地头放飞新闻理想》为题,报道了山西农民报全体采编人员走进长治市屯留区8个村庄开展住村采访的事件,并对山西农民报此次集体住村采访给予了高度评价。“住村采访,是身入、心入,也是情入。十年来,《山西农民报》记者秉持着敬农、为农、悯农的情怀,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火热生活……”“《山西农民报》住村采访以实际行动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问题,并通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考试’,极大地锻炼了采编队伍的工作能力。”
      2024年8月19日,《农民日报》在第八版“脉动”栏目,整版刊发农民日报记者余向东等人采写的长篇通讯《住村记》,从中央主流媒体的视角详细报道了《山西农民报》“住村采访”活动。并对活动这样评价:山西农民报从政治高度、专业深度、新闻锐度、民本温度上,追求新闻与媒体人价值;从吃透上情、悟深农情、厚植情怀上,培养记者队伍。
      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农家的冷暖,用笔去记录每一个村庄的变迁。住村采访这种开门办报的新闻实践,这种沉浸式的报道方式让新闻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遥远的故事,而是变成了有温度、有情感的鲜活实录,不仅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幸福的写照,更是政策的导航,民心的汇聚。

    本报记者曹鑫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1期

    • 第2025-03-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