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报道

山西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

全产业链条攻关增效 “四良”配套助高产稳收

  • 体系在文水县东宜亭村高产示范田组织测产。

  • 体系科研人员研发的自走式马铃薯种植机。

  • 体系在太谷区神农科技集团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网棚开展中期检查交流。

  •   近年来,山西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在首席专家白小东研究员的带领下,重点围绕品种培育推广、技术创新突破、机械研发推广全面开展工作,2024年在体系建设联合协作、全产业链科研攻关和社会化服务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突破和进展。
      2024年体系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初步完成2项马铃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成国家登记新品种2个,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1个,获农业农村部“十五五”科技发展论文征集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撰写马铃薯产业形势分析报告1篇;编著山西省高素质农民培养精品课程3部;完成5.3万字的《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科技发展报告》;发表核心以上高水平论文5篇;去年8月6日在大同主办“2024年中国大同马铃薯种质创新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联合协作强化体系建设

      制度建设推动体系创新。针对产业瓶颈,分组开展重点任务集中攻关;鼓励岗站交流,开展综合技术集成试验和示范,推动综合推广站发挥区域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体系工作督导,以中期检查、集中观摩等形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优化考评制度,增加副首席、体系重点任务攻关、高产创建活动负责专家考评发言权。
      全国范围内多种形式联合攻关。体系专家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实施山西省马铃薯育种联合攻关、省马铃薯重点实验室项目;多次共同举办大型学术交流研讨会及现场观摩活动;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联合进行资源共享与低代材料筛选,丰富种质资源库。
      校地合作成果丰硕。体系与山西浩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申报2024年吕梁市校地合作重点研发专项“马铃薯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吕梁市科技局立项支持。

    全产业链攻关多项突破

      不同生态区栽培模式高效攻关。针对不同生态区气候差异,分别在晋北、吕梁、晋东南有区域代表性的三个马铃薯主产区,开展“不同生态区旱地马铃薯垄作栽培的适宜模式技术”攻关;同时开展不同起垄高度栽培试验,调整“垄作参数”等耕作措施,实现水肥高效利用,产量提高5%。
      与四家大型企业联合开展原原种繁育技术攻关。针对原原种繁育过程中产量高而大薯比例降低的问题,在省内四家大型种薯企业开展“马铃薯原原种高效繁育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多品种马铃薯脱毒苗移栽密度试验,实现单位面积商品原原种产量不降低,商品原原种合格率达到90%以上。
      编制制定标准技术方案。编制出《不同生态区旱地马铃薯垄作栽培的适宜模式技术方案》和《马铃薯原原种高效繁育关键技术方案》,为我省不同生态区旱地马铃薯种植起垄高度和不同主栽品种原原种繁育环节脱毒苗移栽密度参数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研发种植技术和相关机械。创新晋北早熟马铃薯复播白菜高效种植模式,实现马铃薯亩产3563.5公斤、白菜亩产5398.25公斤;研发新型抗旱种衣剂,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出苗率提高29.15%;明确了无色降解渗水地膜通过增加单株结薯数和有效分枝数提高产量;研发丘陵山区小型自走式马铃薯种植机并试验成功。
      病虫害防控科研有突破。筛选出3株防控疮痂病的拮抗芽孢杆菌,大田环境下相对防效达74.65%;筛选出1株拮抗干腐病菌并取得中科院微生物所菌种保藏证明;筛选出7个抗马铃薯Y病毒的候选基因,其中1个已成功转化并获得高表达转基因材料;集成物理防治和高效低风险农药综合防控技术1项,病虫发生率、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减量15%以上。
      产后加工贮藏技术强带动。体系向企业提供马铃薯采收、贮运技术方案,制定薯块入库标准、杀菌消毒措施,指导企业应用“制冷结合通风”双系统自动控制马铃薯贮藏库,降低贮藏环境温湿度,有效降低腐烂率,技术辐射带动上万吨;揭示了5个马铃薯品种(系)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研发出1款马铃薯冰淇淋。

    社会服务助提质增效

      创建高产示范田稳点扩面。在文水县建立早熟马铃薯“沃土5号”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示范田,亩产达4487.7公斤,增产28.22%以上;在陵川县推广“费乌瑞它”,亩产达4615.93公斤,创当地早熟马铃薯高产纪录;在新荣区示范推广“晋薯16号”,亩产达4118.5公斤,加工用品种“冀张薯8号”亩产4310.1公斤,实现当地旱作马铃薯产量新突破;在岚县王家村推广500亩“青薯9号”,尽管遭遇前旱后涝,仍获最高亩产3920公斤;在岚县陈家庄村创建加工型马铃薯高产示范田,示范“麦肯1号”,亩产达3485.4公斤,增产27.4%;在阳高县罗岭村旱地示范“晋薯16号”,亩产达3510.18公斤。
      重点推广示范集成技术体系。在左云、右玉、娄烦、岚县、沁源等种薯繁育地示范推广马铃薯种薯高效繁育技术、旱地机械化垄作栽培技术,示范面积4600亩,亩节本增收634.1元。辐射带动2.77万亩,亩节本增收269.7元;在左云、云州、阳高、岚县、古交、文水、陵川等商品薯生产地示范推广马铃薯水肥一体化栽培、马铃薯农药减施等技术,示范面积5526亩,亩节本增收482.9元。辐射带动2.56万亩,亩节本增收332.1元;在阳高、右玉、平鲁、岚县、沁源、陵川等旱作区示范推广“同薯29号”“同薯31号”耐旱新品种和“旱地马铃薯农机农艺配套栽培”技术及规程等,支持我省马铃薯有机旱作生产,示范推广3.15万亩,亩节本增收达312.94元。
      辐射带动5.33万亩马铃薯生产。2024年体系2项技术、5个品种、2项规程分别入选省主推技术、主导品种、主推标准;集成技术与品种、成果在马铃薯主产地示范推广1万余亩,亩节本增收550元以上;带动全省5.33万亩马铃薯生产,亩节本增收300元以上。
      深入全省20余个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2024年体系科研人员先后50余次对接服务18家相关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提供咨询服务150余人次;撰写马铃薯产业形势分析报告;组织召开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交流会;开展培训60场次,培训基层技术人员175人次、种植大户60人次、农民3255人次,发放相关培训资料2695份;开展应急性技术服务50余次;为8市18县(市、区)马铃薯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的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等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81人次,撰写马铃薯专队包联工作简报150余期;被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报道36次。

    本报记者张美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1期

    • 第2025-03-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