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棉花所“特”“优”工程项目——

“甘薯有机旱作技术模式”引领高平特优农业发展

  为全面落实我省“特”“优”农业战略,进一步推动高平甘薯有机旱作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升甘薯优质高效生产水平。4月22日,由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牵头组织,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和棉花所“特”“优”项目有关科研人员,集中在高平市河西镇进行了甘薯新品种新技术科技培训。本次培训会以一场“理论+实践”的科技盛宴,为晋城市甘薯产业开出“特”“优”产业升级良方。来自晋城、高平农业农村部门科技人员和甘薯种植户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

培训加研讨
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科技密码

  在技术培训现场,山西农大(省农科院)棉花所副书记、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李江辉,山西农大(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首任院长武宗信,薯本家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宏太等专家,通过“理论培训+互动答疑”的方式,全面分析了晋城市甘薯产业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并从甘薯特优品种、脱毒种苗繁育、有机旱作高效栽培和甘薯农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结合晋城市的优势条件进行了深入讲解。
  专家们用方言讲解、以数据对比,将“土疙瘩”变成“金疙瘩”的科技密码清晰呈现,引得农户争相提问,现场互动热络。参加培训会的种植大户们纷纷表示,专家授课为今后如何种好薯、如何管好薯指明了方向,种植红薯的信心更足了。

机械显身手
艺机融合按下生产“快进键”

  “突突突——”随着拖拉机轰鸣声响起,旋耕、起垄、施肥、铺膜、布设滴灌带……甘薯起垄覆膜一体机在河西镇试验田里展开首秀。参加观摩的甘薯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现场感受到了一体机进行甘薯生产的便利高效。
  “原本需要10人完成的工序,如今1台机械1小时即可完成5亩作业。人工起垄每亩成本200元,机械作业只要80元,通过铺设滴灌带,还能做到标准化栽植和水肥高效利用。”高平市晨露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焦晨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这套‘甘薯有机旱作栽培模式’融合了优良品种、健康种苗、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和‘四机一体’艺机配套四大模块,在山西等北方丘陵区累计推广已超50万亩,商品薯率从60%提至85%!”李江辉研究员现场揭秘核心技术。
  数据显示,应用该技术的田块亩均增产200公斤,增收600-800元,真正实现“减劳力、增效益”。专家详细讲解了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要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规划种植密度、栽苗方式等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甘薯产量和品质。

科技助振兴
有机旱作书写增收篇章

  面对持续干旱挑战,必须加快推广“良种+良法+良机”集成技术,让小红薯成为乡村振兴“大引擎”。此次培训会通过“课堂解惑+田间开方”,为晋城甘薯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针对北方丘陵山地水资源短缺、作业工序多、劳动强度大等突出问题,甘薯运城综合试验站联合国家甘薯体系各岗站,以旱作节水和提质增效为核心,形成了‘种、土、肥、水、机、绿’等关键技术有机融合的甘薯旱作节水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该模式在山西等周边省份丘陵旱地大面积应用,有力推动了旱作专用甘薯品种及艺机融合示范推广,亩产量增加10%-15%,商品率提高20%,亩增加收益600-800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李江辉介绍说。
  “为有效应对持续干旱对晋城甘薯种植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大力推广甘薯旱作节水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先行在有滴灌条件的地块开展甘薯种植,做大做优红薯‘土特产’文章,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晋城市种子站站长常江育说。

本报记者张美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