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颂歌献党 唱响家乡

——阳高县“以艺通心”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基层面临着诸多新形势与新任务: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亟须兴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亟须聚民心;社会和谐是干事创业的重要基石,亟须育新人。如何用一根“文艺杠杆”撬动解决这三大问题,从而让群众文化“火起来”,让发展力量“聚起来”,让和谐社会“筑起来”。阳高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组织“颂歌献党、唱响家乡”文化活动,以“创作·唱响·舞动”三位一体的模式,“以艺通心”,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征程上书写崭新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让文艺引领人、鼓舞人、凝聚人,阳高县文化和旅游局把“创作阳高—唱响阳高—舞动阳高”作为杠杆,把文艺活动作为支点,把文艺服务作为力点,全力撬动群众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扬优势——创作阳高

  “颂歌献党、唱响家乡”的前提是创作本土歌曲。相较于“唱天边”,“唱身边”的本土歌曲更具有独特优势。因为本土歌曲承载着地域的历史记忆、风土人情与集体情感,可唤醒人们对故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艺术表达,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引擎。
  阳高县拥有10万年的人类文明史、2300余年的置县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创作阳高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阳高被誉为“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文化人才济济,为创作阳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县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吸纳来自社会各界的20多名文化人才,深入挖掘阳高的人文历史资源,积极创作歌颂党、歌唱阳高的原创歌曲。两年来,共创作歌曲20首,涵盖多种主题:既有讴歌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歌曲《作答》,又有讴歌大地之子的歌曲《致敬老农民》;既有赞美共产党奋斗历程的歌曲《百年画卷》,又有赞美家乡风土人情的歌曲《我的家乡在阳高》;既有赞美阳高风光、金秋丰收的歌曲《阳高之秋》,又有赞美我省旅游重点村的歌曲《守口堡之情》;既有倡导社会和谐的歌曲《邻里街坊》,又有记录人民安居乐业的歌曲《相聚阳高》等等。这些歌曲所唱内容,群众既看得见又摸得着,唱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歌曲旋律既优美动人又便于传唱,深受群众喜爱。
  喜爱的不仅是群众,专业人士也给予高度评价。例如,歌曲《作答》在山西省“喜迎党的二十大”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中获奖,以“作答”命名并作为主题曲的理论宣讲微电影荣获第五届山西省“小故事彰显思想伟力”微视频征集一等奖,歌曲《致敬老农民》在《中国乡村振兴网》推出,歌曲《好人》入选省文旅厅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阳高县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上可接文艺殿堂,下能承乡土情怀。

成气势——唱响阳高

  “阳高人脸儿壮,大小人都爱唱。”这句谚语生动地道出了阳高人热爱文化的基因。如何激活这一文化基因,让这些歌曲唱得开、唱得响、唱得好,县文化和旅游局着力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的工作。
  一是在教学上下功夫,确保唱得开。阳高县文旅局将歌曲录制成精美的MV,通过阳高文旅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定期举办文化大讲堂,对歌曲创作的背景、歌词的含义以及旋律的创作进行深入解读,同时对歌曲的演唱技巧进行传授;培育文化带头人领学,并通过其辐射传学。从而形成了一人十人百人千人众人齐唱的良好氛围:哼的都是原创曲,唱的都是家乡歌。
  二是在保障上下功夫,确保唱得好。阳高县文化和旅游局印制了一万多份曲谱发放给群众,号召文艺工作者拿出自家乐器组建乐团搞伴奏,对集中开展的演唱活动给予人员交通补贴,帮助选择调配演出场地,县文明实践中心、县文化馆、广场、地头、街头……城乡大地处处都成了歌的海洋,全方位的保障让时代强音奏得更响。
  三是在活动上下功夫,确保唱得亮。“颂歌献党、唱响家乡”支点在活动。只有通过举办活动,才能让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从自娱走向献艺。阳高县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发动各乡村、社区开展独唱、合唱等演唱活动,特别是去年在毛主席盛赞的大泉山上举办了千人大合唱活动,其演唱人员涵盖社会各界,包括农民代表、工人代表、退休干部、学生群体等。通过方阵轮流唱、同声唱,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唱原创歌曲、家乡歌曲成为全县大型活动、或各团体活动的必演节目,进一步提升了歌曲的影响力和传唱度。

展韵势——舞动阳高

  舞蹈是歌曲的回声,也是群众健身的韵律。当歌声响彻阳高大地,舞蹈也随之翩然而至。阳高县文旅局积极将原创歌曲编排成原创舞蹈,以舞传情,拓展文艺维度,为文艺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先后创作出了《我的家乡在阳高》《相聚阳高》《阳高之秋》等广场舞作品,一经推出便深受群众喜爱。
  为了推广这些舞蹈,让广大群众更易参与,阳高县文旅局录制了详细的舞蹈教学视频,通过线上平台广泛传播。同时,组织专业舞蹈志愿者深入基层,手把手示范教学,确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都能被群众准确掌握。他们还将这些原创舞蹈植入到每一项活动中,如阳高春晚、县篮球比赛开幕式表演等。特别是通过举办全县广场舞大赛,展现了原创舞蹈的别样魅力,从而使原创舞蹈成为全县广场舞的主打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阳高群众表演的原创舞蹈《我的家乡在阳高》,在2024年山西省广场舞大赛大同市选拔赛中荣获三等奖。这不仅是对阳高原创舞蹈的认可,更有力地展示了阳高新形象。

启示与思考

  “颂歌献党、唱响家乡”文化活动自2023年4月开展以来,累计开展活动127场(次),惠及群众7万余人次。通过“唱”和“舞”,收到了多重成效。一是丰富了文化生活。活动开展以来,群众有事没事唱一唱、早晨傍晚扭一扭,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新常态,也成了城乡的一道新风景。二是促进了社会和谐。自从活动开展以来,不少群众感慨生活中出现了“三多三少”,即唱歌的多了、跳舞的多了、好心情多了,上访的少了、闹矛盾的少了、烦心的事儿少了。总之,大家都忙着闹红火,谁还顾得上扯闲话。三是增强了感恩之心。歌声、舞蹈不仅唱出了对新时代的赞美,舞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更增强了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感恩之心,从而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以艺通心”,让党心与民心绘成同心圆,文化与力量连成一条线,发展与和谐画成一个圈,文化赋能赋出了新成效,也让阳高县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上有了新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现文化赋能必须坚持正确的引领。阳高县的实践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文化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并将文化自信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坚持“文化为民”的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群众、引领群众,并以群众为主体,确保了文化赋能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实现文化赋能必须打好共鸣的节拍。共鸣共情才能共振。要实现“共鸣”,就必须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底色,创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这样才能让文艺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才能被群众接纳,并扎根于乡村沃土,继而增强文化凝聚力,使文艺作品成为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实现文化赋能必须做好强力的保障。阳高县在实施过程中从教学、资金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通过链条式的服务,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行稳致远,从而使文化赋能工作常态化、可持续化。由此可见,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文化赋能的坚实支撑。

张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5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8期

  • 第2025-04-11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8期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