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白慧磊)5月17日,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汾酒原粮基地公司与夏县人民政府组织的“酿造大麦-高粱一年两熟生产技术及新品种示范”观摩会在夏县禹王乡举办。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张绚,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采供物流中心主任、汾酒原粮公司董事长赵胜,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副校(院)长孔照胜以及夏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吴肖江,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臧孟义等领导,山西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科研管理部、社会服务部、农学院等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以及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的所有岗位专家和当地种粮大户及企业代表共计120余人,参加了本次观摩活动。
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柳青山研究员主持了本次观摩活动,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臧孟义介绍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大麦岗位专家、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邢国芳教授详细介绍了汾酒专用“酿造大麦-高粱一年两熟生产技术”要点及效益分析,酿造大麦品种比较及新品种展示,参会人员集体观摩了酿造大麦新品种“中啤麦1号”千亩示范方。
据邢国芳介绍,汾酒专用“酿造大麦-高粱一年两熟生产技术”集成了宽窄行沟播、无人机叶面施肥、水肥一体化、全程轻简栽培等多项核心技术。其中,大麦宽窄行沟播采用宽行20cm,窄行10cm,提高光能利用率20%,沟播深度5cm至8cm,降低冬季冻害风险;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实现氮肥利用率提升25%,节水30%;在大麦拔节期和灌浆期,使用无人机喷施磷酸二氢钾及微量元素,延缓叶片早衰,增产8%至10%。而在高粱种植阶段,采取机械直播、无人机飞防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可减少人工投入50%,亩均成本降低15%;在高粱抽穗期利用无人机喷施赤霉素及叶面肥,促进籽粒灌浆,千粒重可增加5%至8%。
观摩会上,孔照胜对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结合山西酿造产业对大麦的需求现状,坚持出口导向,通过适宜酿造的大麦品种鉴选,大麦-高粱一年两作技术模式研发,开展“企业+合作社”的订单种植推广,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盐碱地、贫瘠土地、山旱地等)助力我省酿造大麦产业发展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承担该项技术示范的夏县禹王乡禹王村鑫润丰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赵迎辉说:“去年示范基地内大麦亩产518公斤、高粱亩产755公斤,比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亩增收529元,经济效益提升16.4%。依照目前大麦长势判断,今年产量有望继续提高。”
山西杏花村汾酒原粮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基地管理科科长裴鑫斌说:“从产能上讲,省内汾酒专用高粱原粮能够满足生产需求,但大麦和豌豆仍依靠省外供应。因此,我们联合山西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与夏县合作开展汾酒专用‘酿造大麦-高粱一年两熟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加快汾酒大麦生产本地化进程,意义重大。”
柳青山表示:“该技术选取晋南黄河滩涂地、瘠薄地、盐碱地、旱地等中下等农田,避免与小麦、玉米等主粮争好地,发挥大麦、高粱在受环境胁迫下的耐逆种植优势,取得了不错的比较效益。同时,我们通过两年试验,配套了汾酒专用大麦‘中啤麦1号’与汾酒专用高粱‘晋杂2001’合理轮作模式,生育期有效衔接,减少了病虫草害,并全程按照汾酒原粮绿色生产规程生产,实现了汾酒原粮产量稳定、品质稳定、优价收购的目标,提高了种植效益。”
“作为全省产粮大县之一,去年我县就与汾酒原粮基地合作,落地汾酒专用大麦-高粱种植面积5000亩。这次酿造大麦-高粱一年两熟生产技术及新品种示范观摩会的成功举办,将为县校企共同推动夏县旱塬地耐旱作物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有效的途径。”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向东说。
下一步,邢国芳团队将以该技术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在滩涂盐碱地等中下等农田及边际农田进行示范推广,以订单模式助推我省大麦产业化快速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校地合作、科企合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