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家乡黄河畔的山原上,极目眺望那山峦连绵,纵横相映,草木翠绿,生机勃勃的景色,令人陶醉。
从春季到秋季,山野里的野菜花香不少。但是,本人较为喜爱的是普通而特殊的苦菜,其茎叶修长,水灵鲜嫩,乳白汁液,小巧玲珑。可它乾坤大,基本不受地理限制,范围广,普遍受到人们的青睐。社会上有关苦菜的诗词佳话,人文典故也不少。如清嘉庆年间宋谦有诗曰:“野菜乘时秀,闾阎采采尝。调知羹味苦,餐觉菜根香。问俗桃宜早,资贫愿易偿。和甘逢岁稔,此景未应忘。”还有《诗经》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其荼即苦菜。荠为荠菜,嫩叶可食,味道鲜美。单从字面释义苦中含甘,寓意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含有哲理,引人深思。
记得小时候,人们吃苦菜不是品尝,而是充饥。什么苦菜饼子、苦菜面团、稀饭煮苦菜、凉调苦菜等没什么可稀罕的。在那个年代里,我偶然在乡村社场上,看过一场露天电影《苦菜花》,里边有一首插曲:“苦菜花开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阳。受苦人拿枪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当时听着歌儿,心情飞扬,极受鼓舞。因为苦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不就是山野里生长的一种野菜吗?后来,又在老乡家中见到一本厚厚的,纸质粗糙的长篇小说《苦菜花》。呵,这不就是被改编为电影的那本书吗?心想着电影看过,书也看到了,心里不禁窃喜。
从电影到书籍,年幼的我心里一直在想着,怎么作者起了个“苦菜花”名字,那苦菜花咋能写出如此厚的书呢?对此,本人翻了又翻,看了又看,简直有些爱不释手。于是,凭着好奇心借得带回家中,抽空读了起来。啊,这部《苦菜花》书名与内容不一样,好像没有多少关联。面对书籍,反复琢磨,有所醒悟,那可是隐喻,借喻,或者比喻的一种写作手法。其《苦菜花》反映的是胶东人民反抗压迫,投身火热的革命斗争胜利,象征着苦菜开花,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70年代后期,本人在乡镇工作时,听人们议论过有关苦菜的事儿。县上下派到某村里的一位姓卜的干部,他被派到一家农户去吃饭。可那人家是困难户,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东西下锅。农妇无奈地去邻居家借了半碗米,凑合地做了顿小米煮苦菜饭,她家的木盘里还是搁着苦碟儿。后来,此事被村人编了顺口溜:“稀米饭,没钱钱,盘子里搁个苦菜碟;老卜吃了一碗饭,半斤粮票二毛钱。”还听过某村一位媳妇给在外地工作的丈夫写信,有段表述“参参饭,苦菜碟,照见娘家妈妈对面坡上下来了。急急忙忙回到家,倒入锅中饭里一马勺水。添了些苦菜叶烧了把火,等着妈妈来了好吃饭。”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里苦菜可是生命菜,大人娃娃都去山野里拔苦菜,不论大小,等不得它长大。人们想看到苦菜开花,那是不容易的。偶尔在杂草丛中冒出一朵小小的黄色苦菜花,或者在那山崖畔人够不上,羊只攀不上去的地方才看到一两朵苦菜花儿。
在黄土地上一茬茬苦菜被人拔了,一茬茬地又冒了出来。苦菜根系微细,可繁衍力极强。它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野外蔬菜。“吃一颗黄豆爬一座山,拔一棵苦菜绕一道湾;瞧一朵山花儿转一道畔,吼一嗓子唱一曲信天游解忧愁哎……”这支歌儿尽管有些夸张,但表达了过去乡村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劳动者的艰辛,那丰收果实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人们不管生活在贫困时代,吞糠咽菜度饥荒,还是太平盛世,吃香喝辣换口味,不论贫穷富贵,都在享用。在那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它承载着许多历史记忆,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记。
刘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