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国肉羊行业面临价格低迷、消费不足、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加剧的困局。持续的行业低谷导致肉羊产能收缩,羊肉产量开始下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主任李军表示,要保护肉羊产业核心产能,需要稳定种源体系,降低成本压力,拓展消费市场,提升国产羊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肉羊产业实现从高速扩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肉羊产业产能收缩
羊肉价格持续走低,直接导致肉羊产能下滑。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2024年全国羊肉集贸市场价格持续下行,总体下降14%,2025年4月,羊肉价格继续滑落至69.4元/公斤。行情低迷造成了养殖肉羊亏损,加速了中小养殖户的退出,肉羊养殖规模出现回调。
2025年,肉羊产业核心产能进一步收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羊出栏6760万只、存栏30005万只,同比分别下降6.6%、6.9%,创近5年和6年来同期最低。羊肉产量结束了连续5年的增长态势,降至106万吨,同比减少4.5%。
羊肉行情低迷,根源在于消费不足,既与整体消费环境有关,也与羊肉的消费结构有关。目前,我国产业链后端尚为薄弱,深加工率为30%左右,且产品附加值低,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深加工产品占比超50%,持续挤占国内市场。同时,预制菜、休闲零食等新兴市场布局滞后,难以适应年轻群体多元化需求。此外,我国羊肉消费的季节性特点明显,需求端波动幅度较大,导致市场风险加大。
养殖成本的增加,压缩了产业利润空间,加剧了中小养殖户的“退场”。在肉羊养殖中,饲料成本占肉羊养殖总成本的60%70%,以新疆17家重点示范企业肉羊生产数据为例,2020-2023年该地区肉羊养殖的饲料成本增长率甚至高于总成本的增幅。虽然近期豆粕和玉米价格有所下降,但是舍饲养殖的成本压力依然很大。
进口羊肉冲击加大
在国内供应收缩的同时,进口羊肉正以“量价齐升”的态势抢占市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羊肉进口量达11.2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占比98.7%,集中度过高。受干旱影响,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羊肉减产,导致我国进口羊肉价格同比上涨19.2%,但进口羊肉相比国产羊肉仍具明显优势,形成“价格洼地”。
李军表示,进口冷鲜羊肉凭借低成本、高品质、标准化优势,正在挤压本土中小屠宰企业的生存空间。目前,中国允许扩大澳大利亚羊肉进口,有10家澳大利亚肉类企业首次获准向中国出口绵羊肉和山羊肉,这是多年来澳大利亚羊肉输入中国市场的最大规模扩张。另外,虽然中国对美国羊肉产品依赖度不高,但对美国大豆等饲料原料、智能监测系统等养殖设备进口依赖较高。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肉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如何促进产能修复
肉羊产业面临的不仅是产能调整,还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李军建议,破解国内当前肉羊产业困局,需将“产能扩张”转变为“价值重构”,统筹产能修复、成本优化、消费拓展,提升肉羊产业国际竞争力。
种业是产业发展的“核芯”力量,保护肉羊产业核心产能,需要稳定种源体系。要聚焦地方优质品种,加大基因改良投入,培育繁殖率高、耐粗饲、肉质优良的新品系,推广人工授精与冻精输配技术,缩短产能恢复周期。
在成本优化方面,可以通过推广智能技术与绿色养殖模式,实现降本增效。在规模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普及环境智能监测、精准饲喂系统,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因地制宜探索种养循环模式,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此外,还应稳定饲料供给体系,提升饲草自给率,降低对国际进口的依赖。
在消费拓展方面,要打破羊肉消费的季节性波动,依托地方特色肉羊品种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在国际贸易方面,要推动进口多元化,同时寻求国内羊肉出口的突破口。
还要强化政策支持,重点为肉羊养殖提供税收优惠、专项补贴和低息贷款,鼓励规模养殖和绿色生产。
雷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