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书香墨韵

王先孩的账本

  • 三十年的生活账

  • 账本封面

  • 账本一页

  • 作者与王先孩女儿王润林

  •   2025年4月25日至27日,我去石家庄出差。恰巧27日是周末,我利用开会间隙去燕赵古玩城淘书。燕赵古玩城是石家庄最大的旧货市场,每逢周六日开市,在一条不宽的道路两边摆了许多卖旧货的摊位,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在籍古斋旧书店看见一捆发黄的旧账本,账本用白绳子系着,足足有几十本。我问店主怎么卖,店主说一百元一本,如果全买给三百就行,于是我花了三百元把这些账本收入囊中。
      我平日对生活支出账本非常感兴趣,家庭生活账本收集了不少,也做了一些整理研究工作。曾编辑出版过《一个老共产党员生活账》《健民的账本——一个共产党员的数字人生》等作品,所以对刚收集回来的这些账本也想好好梳理研究一番。

    日用杂账

      账本拿回来后,我数了一下,一共有三十本,是一户人家的家庭生活支出账。从1954年开始,一直到1984年结束,账本用毛笔书写,本用麻纸做成,纸绳装订,厚薄大小不一,本的右上角留有一个纸绳做的圆圈,用于悬挂账本。每个账本封面用红纸条做签,写有账本名称《日用流水杂支账》及每年的时间。账本按月登记,每条非常详细地记录各类花销的钱数,钱数大写,结尾用传统记账的防伪写法,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拉长到本子的底端。每月计算支出的数目,数目用苏州码子,苏州码子是记数的一种,多用于商业记账。每册账本末尾统计一年花销支出。账本的记录方式与晋商传统账本没有差别。从账本装订方式以及记录形式看,记账的主人应该受过商业经营的实践与训练。
      这些账本的内容非常丰富与精细,一户人家每年的衣食住行、人情礼往等,事无巨细,均详细记录在册,展现了一户人家三十年的生活生产细节。比如食碱半斤壹毛壹、醋一斤壹毛伍、头绳三丈叁毛、看戏叁元贰角等,这些极为细致的支出信息是研究物价、生活成本及进行古今中外对比的极好材料。
      遗憾的是,账本没有留下记账人的名字,更别说其生活地。我仅从账本收藏地来判断,兴许是石家庄本地一户人家的生活账?但要准确判断账本主人的生活地,只能从账本记录的内容里寻找答案。从石家庄回到太原,我又仔细地梳理账本的内容,发现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账本有可能来源于山西阳泉周边的一个村子。

    出自阳泉

      我是怎样判断出账本主人是阳泉周边的呢?
      一个是依据账本里的出行账目。账本里多次记录上阳泉的车票费用。比如 1959年1月,上阳泉车票一个洋贰角柒分;1961年7月,上阳泉票四个坐车洋壹元零八分;几乎每年都有上阳泉的票账,甚至一年多次。
      再一个是依据账本里的礼账。从1954年到1984年三十余年间,每年都有上礼的账。账本主人记录上礼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时写举办红白喜事人家的名字,如香云礼洋壹元、四毛婚礼洋壹元、拉柱婚礼洋壹元等。二是有时写举办红白喜事的村子名称。如移穰礼洋壹元、连庄礼洋壹元、小麻礼洋壹元等。如若是账本主人所在村子办红白喜事,他便写成“本村礼洋”。
      经查,上面提到的移穰、连庄、小麻等名字均为村名,都由阳泉市平定巨城镇所管辖。虽然村名会变化,不宜简单等同,但是这些村名同时出现在一个区域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一户人家与巨城镇的多个村落有亲戚关系,初步判断账本主人也应是巨城镇某个村落的,但是“本村”具体是哪个村子呢?账本主人又是谁呢?

    追根溯源

      2025年“五一”假期,我和爱人孩子回到阳泉。5月2日,我便迫不及待地开车前往巨城镇进行调查,不知是否能寻找到账本的主人。此行主要考查的线索有两个:一个是账本里记录的家族人员构成。有一册账本记录的是《王先孩结婚买物付洋账》,时间是1958年农历十一月廿七日。说明这户人家姓王,从账本里看,王先孩还有四个妹妹,分别叫三妮、四妮、五妮、六妮,这样的称呼比较独特,很有辨识度。第二条线索,从与王姓人家有亲戚关系的村落入手调查,其中交往密切的村落是移穰村。账本里记载:1969年9月移穰品顺裤六尺;1973年11月,移穰三周年礼洋贰元;1974年1月移穰裤庭六尺洋叁元壹角等。
      移穰村是平定传统古村落,位于平定县城东北二十公里处,原是岩会乡政府所在地,2000年撤乡并镇,划归巨城镇管辖。
      到了村委会,我便在村里逛。先是到村卫生所,这里应该是人较多的地方,村卫生所的医生正在和一位郄姓男子聊天。在我说明来意后,他带我去找编写村志的王润保先生,但王先生外出不在。他又带我去村里的老火车站—岩会站,以前周边村子的人去阳泉都是从这里坐车前往的。因为我早上没有吃饭,他便领我去村子里的早餐点,我要了一碗当地特色早餐——抿曲。正好里边有几个妇女吃饭聊天,我拿出来账本让她们看。有一位妇女看了之后,说她奶奶就叫三妮,我连忙问有没有四妮、五妮,她说有,只不过她奶奶姓张,我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吃过饭后,我把账本摆在村里人员密集的地方,来往的人都驻足翻看。这时,有一人说当时玉米九分四厘一斤,正好与账本主人购买玉米的价格相同。最后,我了解到他是移穰村里的老支书,名叫李玉祥,对村里的人和事非常了解。
      当我说到王先孩有四个妹妹,叫三妮、四妮时,老支书说村里有一个叫王三妮的,刚去世不久。随后,他立即帮我联系王三妮的儿子询问相关情况。王三妮的儿子说他有两个姨姨,分别叫王四妮,王五妮。王五妮在不远的上盘石村住。他说这就对了,上盘石村就是王姓聚集的村落,建议我去上盘石村问问。
      这时已经上午11点半了。我赶忙前往上盘石村,一路上特别激动,终于快要找到账本主人了。到了上盘石村,我找到王五妮老人。她说她父亲是20世纪80年代去世的,曾经是开染房的。她有个弟弟,今年75岁。我问她有没有妹妹,她说她是家里老小。从这里判断,她家不是账本的主人家。因为账本里还有王六妮,而且王先孩是哥哥。我从王五妮老人家里出来,正值中午,街上也没有人,我便等到下午两点半。老人们午休后纷纷出来,我一个一个地打问,村里有没有叫王先孩的,他有四个妹妹,问了之后,都没有听说过王先孩,看来账本主人不在这个村。直到下午6点,我才悻悻离开上盘石村,回到家里。

    账本主人

      到了晚上9点的时候,移穰村李玉祥老支书给我打来电话,他说账本主人找到了,王先孩是槐树埌的,离移穰村有四公里远。他是通过村里卫生所的医生打听到的。这位医生就是槐树埌的,医生的父亲和王先孩都在村委会干过,王先孩是会计,他称王先孩为叔叔。
      2025年5月3日早上8点我到了移穰村,找到卫生所医生了解情况。这位医生名叫王所昌,1958年出生,对王先孩家的情况很了解,他讲述的和账本里的内容都能对上。我说账本里有一位名字叫拉梅的。他说,拉梅就是王先孩的爱人。因为王医生很忙,他建议去前里墚村找一个叫寅虎的,和王先孩是邻居,关系很好,现在就在村里住,我一听这个名字,就与账本对上了,因为账本里有给寅虎上礼的账。
      于是我前往槐树埌,到了村里,看见一位老人正好走出家门,我打问寅虎在哪儿住,他说他就是寅虎,正准备去移穰村上礼。我简单地说明来意,他对王先孩非常熟悉,说王先孩是非常细致的人,平常爱记账,可惜八年前去世了。因他着急要去移穰村上礼,便让他妻子陪我去找王先孩的女儿。
      王先孩的女儿名叫王润林,1970年生人,她说这些账本都他父亲记的,每年都要总结。这些账本本来在家里保存着,前一段家里遭了贼,被人偷走了,这才流到旧书市场上。
      她家的房子特别结实,像是一件手工打造的艺术品,墙是用青石块砌成的。她爷爷王寿元是做贩羊生意的,每贩一批羊攒上一笔钱,就备料找工人盖一面墙,几年下来才盖好。她奶奶叫李巧娥,娘家是移穰村的,所以在移穰村的亲戚特别多,来往很密切。她父亲王先孩,1937年生,属牛,2017年去世,享年80岁,她父亲为这个家族做了很大贡献,一生辛劳。说到这儿,王润林已经红润了眼睛。她爷爷王寿元是在她最小的姑姑王六妮刚出生半年就去世了,靠王先孩教育养活妹妹,账本里都有清晰的记载。
      家庭账本是珍贵的家族档案,是家风的载体,亲情的见证。王先孩用他手中的笔,一笔一画记录了自己的人生,他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因为这些账本才留下他生活点滴。这也正是账本的价值与意义,账本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让我们能从微观处窥探到历史的真实细节。
      王先孩一家三十年的生活支出账,其实就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农民生活的缩影,一个家族在某个地方的生活账,其实也是那个地方的“集体记忆”,甚至是某个阶段中全体中国人的记忆。他们勤劳,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畏艰难,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是中国农民的缩影。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写道: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隐含着深刻的内容,从一个女人购买半公斤砂糖这一简单的事实,经过逻辑和历史的分析,最后就能抓住国家和历史。
      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生活日新月异,但是过去的物件却在诉说着历史,讲述着时代的变化,展现着一地的风土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去物在,老物件留存着余温,继续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刘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3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6期

    • 第2025-06-03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3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6期

    • 第2025-05-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