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度的玉米种子销售季,黄淮海平原的景象与往昔有所不同。本应是玉米种子销售的旺季,但今年的销售季却提前5天左右迎来收官(收官指99%的品种完成销售,还有少量种子因补苗等因素仍在销售中,且销售结束不等于种子卖完。),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退货潮,这一变化背后,释放了哪些信号?
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玉米种子退货率高于去年,东北地区退货率高达70%。“今年的玉米种子销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畅销品种卖断货,但大部分不畅销品种退货比较多,特别是不耐密的品种。”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在当前种子供需比严重失衡、品种过剩的大背景下,优良品种一旦抢占了市场,就意味着会有一批品种等着退市。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当下受欢迎的品种,退货率也会有10%左右,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倒逼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抓紧进行新品种布局,才能避开淘汰的危机。
曾经在市场上备受追捧的玉米种子,如今也面临着困境。部分头部企业主推的品种,因抗穗腐表现不佳,终端价从68元/袋跌至40元/袋,销量下滑幅度更是超过40%。
今年,黄河以南的小麦提前收获,在墒情合适的前提下,玉米种子的销售亦有所提前,这也是销售季提前收官的原因之一。同时,有业内人士透露,玉米种子市场因库存积压严重,企业为抢占渠道,销售启动时间较2023-2024年度更加提前。自2023年以来,受玉米价格低迷影响(2024年玉米价格长期低于2元/公斤),农户购种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选择延迟购种,等待玉米价格上涨后再行动。
由于2024年度国内玉米总体制种面积增幅较快,灾害天气发生频率较低,导致今年全国玉米种子供应过剩加剧。2024-2025年度玉米种子供需比高达175%,总供应量22.4亿公斤远超需求量12.8亿公斤,供需失衡,导致库存压力巨大。企业为去库存,普遍降价促销,种子价格较2024年每袋下降5-10元。
当前,提升单产仍然是重中之重,适当密植的品种成为刚需。以黄淮海地区为例,种植密度达不到5000株/亩的品种,很快就会失去市场。
结合去年穗腐病高发、不少种植户深受其害的现实情况,抗病性仍是种植户选择品种的关键,扛得住病害威胁才能走向市场。与此同时,下游市场的需求风向也在发生着变化,高蛋白玉米成为下游厂家收购的“热门”。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玉米育种同质化问题严重,有行业专业人士指出,60%现存玉米品种源自5个骨干自交系,这种“近亲繁殖”导致品种抗性退化。种业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回归育种本质,从源头上提升品种的质量与竞争力。
此次提前到来的销售淡季,是玉米种业的阵痛期,也是行业洗牌的关键时刻。随着种业市场格局的重塑,那些专注于品种研发与质量提升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品种而言,适应复杂气候变化,高产稳产品种是当前市场所向。
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