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时光印记

心中的英雄——刘马年

  

儿时的歌

  儿时,要上小学啦,母亲送我到学校,我哭喊着不想离开娘的怀抱,是一个女老师哄着我说:“好孩子,到学校我教你唱歌,可好听啦。”我才流着眼泪走进教室。
  小学一年级人不多,满共有十来个。等学生们到齐后,老师走上讲台说:“同学们好,今儿你们离开娘的怀抱来到学校,可能不太适应,我就是你们的老师赵凤林,教你们唱一首《刘马年是我们的好榜样》。”
  刘马年是谁呢?老师告诉我们,他是左权县后山大队人,出身贫苦。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自卫队,任中队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互助组组长,农业社社长,生产大队队长。他是个英雄劳模,带领乡亲们建水库、修渠道、筑大坝、造良田,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积劳成疾,累得得了重病,去世时才52岁,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这个小山村。
  老师把《刘马年是我们的好榜样》这首歌的曲谱,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一字一句教我们唱起来:太行山高,漳河水长,刘马年是我们的好榜样……很快,这首歌我们每天都要唱几遍,英雄刘马年就这样留在我的心里。
  五年级那年秋天,学校要到后山村组织一次参观学习,我怀着崇拜英雄的心情,步行十几里地到了后山村。
  老师带领我们沿着盘山渠,唱着英雄刘马年的歌,兴高采烈地一直走到村后的水库边。村干部给我们介绍修的渠,造的地,还有丰收在望的玉米、谷子,说这都是托我们马年队长的福!水库虽然不是太大,但清澈的泉水蓄满了库区,泉水顺着弯弯曲曲的盘山渠,流进希望的田野,浇灌着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参观完,我们到刘马年的墓地进行了祭奠。我幼小的心灵,虽然还不能理解刘马年大公无私、死而后已的精神内涵,但他英雄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印在心里,就像歌词里所唱的:刘马年好队长,时刻都把集体想,改天换地决心大,后山山河换新装……

青春的梦

  我读完初中、高中后,有幸到公社当了一名广播通讯员,写的“豆腐块”经常发表在报纸上。职业的本能和儿时的歌声,经常魂牵梦绕在脑海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的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全公社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壮大经济,如何继续发扬后山村刘马年同志心系集体、吃苦耐劳、造福百姓的艰苦奋斗精神,党委书记张存伟在全公社干部大会上发出了动员令。张书记是个干实事的人,有一天他叫我和他一起去后山村“转转”,看看那里的群众,儿时那首刘马年歌曲,也让他心情十分激动。泽城公社离后山不太远,个把小时我们就步行到了。我们先去看了当年刘马年带领群众,修的盘山渠、水库,以及被洪水冲毁的堤堰和耕地。盘山渠和水库因年久失修,已不能使用,粮食产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晚上我们住在村里,召开了干部群众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张书记提出,刘马年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现在良田、水渠、大坝出现了严重毁坏,我们就应该用马年队长的精神,与当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结合起来,尽快把水库、大坝和冲毁的良田修好,让后山这面红旗成为全公社的典型。会上,马年的接班人赵富其,以及老党员和群众代表的思想,得到了彻底解放,大家立即制定了重建家园的承包责任制措施,各尽所能,自愿组合,成立了专业队、专业组和专业户的“三专承包”责任制。
  第二天,大家就立即行动起来。修水渠的能工巧匠都进了专业队,强劳力组成了修坝组,其余劳力恢复良田。看到后山村刘马年精神再次重现,加上“三专组”暗地里开展竞赛,张书记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让好好总结一下这个典型,在全公社进行推广。
  我抓住这个线索,写了“后山村三专承包,农建效率倍增”的稿件,《山西日报》在一版刊登。借此机会,全公社在后山村召开了现场会,他们的经验得到了推广,刘马年艰苦创业精神得到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公社落地开花。
  通过这件事,我对心中的英雄刘马年有了新的认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群众的领头人,始终心中装着集体,心里想着老百姓,成了山西省一面旗帜和省级劳动模范,1972年5月10日《山西日报》以两个整版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如今,我心中的英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刘马年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初心。

老年的情

  退休后,后山村也成了我每年必去的美丽地方,那里的大山青松常翠,核桃树、柿树、桃树、杏树、花椒树满山遍野。春天桃花红、杏花白。秋天硕果飘香,椒香太行,构成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那里的水清澈甘甜,尤其是在夏天,泉水叮咚,流淌过小山村,浇灌着几百亩良田,直至汇入清漳河。改革开放后,村里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到城里居住,但后山这块土地上,永远留下了刘马年一代人的创业奋斗精神。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找得到乡愁,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享受乡村的宁静。
  每年一到八九月,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季节,家乡人不管走多远,都要回村收秋。田间地头,姑娘媳妇们穿着靓丽的衣服,钻在椒树里,摘着一圪朵一圪朵的花椒,就像跳花戏的演员,手舞椒香,别有情趣。到了十月,柿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像红灯笼般挂满枝头。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有颤悠悠担柿子的汉子,有吱吱扭扭推独轮车的男人,好嗓子的姑娘还要唱支家乡小调,唱唱好队长刘马年。
  作为一名摄影人,我每年都要到后山拍摄丰收景色,聚焦这里的人间烟火,定格这里的最美乡愁。取材于后山村的摄影作品《柿子红啦》,登上了《山西日报》头版,获得2005年“和谐山西”摄影大赛最佳作品奖。
  去年秋天,偶遇久居县城的刘马年孙媳妇赵冬梅,她说:“今天要回后山摘花椒,爷爷栽下的花椒树,今年又丰收啦!回家乡摘花椒,本身就是一种念想,啥时候也不能忘了本。”她的话让我感同身受。
  步入老年,我对后山的情感越来越浓,追寻英雄的足迹,记录山村的变迁,聚焦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也成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愿景。一次在后山村,与当年执笔采访刘马年事迹的张基祥前辈遇见,他是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当过广播电视部门的副局长和左权县作协主席,在左权文人圈里是“一把笔”。他和我聊起采访刘马年的往事时说:“共产党员要不忘初心,什么是初心?当年我在后山村采访,老乡们说,马年当队长没私心,光想着集体和俺老百姓,直至累倒在工地上,临死还要从墙上挖个窟窿,看着水库修成,想着俺们过上好光景。刘马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真实含义,他的精神在当前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
  刘马年的孙子刘永红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还是他爷爷的故事和家风的传承。刘马年在上个世纪60年代,是全省的“农业劳动模范”和标兵,后山村是全省的“一杆旗”,但他始终没有搞过特殊。有人劝他找找领导给儿子安排个工作,他说我是一队之长,我要搞特殊,乡亲们背后会戳咱脊梁骨。在他担任村干部的几年间,推荐了好几个烈军属和最困难家庭的儿女,到企业和煤矿当工人,唯独没让自家的孩子们走出山村。永红是他长子的孩子,自幼受家庭的熏陶,爱好文学写作,靠自己打拼,靠本事吃饭,靠家风做人,高中毕业后被公安部门聘用当内勤、搞外宣,十多年写出了数百篇新闻稿件,被《人民公安报》《中国社会报》《山西日报》《山西法制报》等报刊采用,在《传承好家风》的文章中写道:爷爷是好榜样,家风是“传家宝”。
  温暖的晨光,晶莹而灿烂,依偎在巍巍太行山深处的后山村,林茂粮丰,大地染金。无人机的画屏里,晨光中的农户院落炊烟袅袅升起,农耕梯田、水库、盘山渠,与或浓或浅的绿色、与蓝天白云、与清澈河水,构成一幅和美乡村美丽画卷,我又一次定格了这个美丽瞬间。
  刘马年,虽然没有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但他在平凡的人生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邢兰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3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6期

  • 第2025-06-03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3期

  • 第2025-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