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报道

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筹建4个科技试验站 创建2.28万亩示范基地

  • 体系在平鲁区旱作燕麦草轮作倒茬核心示范基地观摩测产。

  • 体系在阳高小黑麦基地收获测产。

  •   近两年来,山西省现代农业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简称“省牧草体系”)在省农业农村厅“南北互补、中部突破、粮草兼顾、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领导下,在首席专家侯向阳教授的带领下,体系在创新管理机制、针对产业瓶颈难题开展品种技术研发和社会化服务促进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4年体系培育出6个饲草新品种新品系、集成14项技术;制修订17项地方和企业标准,取得国家和国际授权专利各1项;建成4个科技试验站,建立11个示范基地;1个品种、1项标准、2项技术分别被遴选为山西省农业农村主导品种、主推标准、主推技术;主要成果获省领导批示3次,获省级以上新闻媒体报道40余次。

    创新管理机制
    筹建科技实验站点

      培养优势团队申报重大项目 体系组织申报全国农业科技专精特新优势团队2个;组织申报“十五五”山西省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3个。
      开放课题设置和运行 围绕六大任务实施情况,体系创新制定激励机制,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设立执行“林下草灌资源质量安全评价和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林草间作技术研发及示范”2个课题。
      筹建4个不同类型区科技试验站 为产学研结合高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体系分别在平城区、平鲁区、灵石、盐湖区筹备建立了4个科技试验站。
      组织或参与重大活动 组织召开牧草混合青贮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行业权威专家作学术报告;讨论修改《山西省饲草混合青贮技术应用要点》;组织观摩培训10次以上。
      体系首席专家侯向阳教授应邀在中国草学会年会、中日韩国际草地大会、全国林业学术大会、郑州大学低碳国际会议、中国草业和苜蓿大会、第十三届现代生态学讲座等国内和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受邀为2024年山西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业务培训班授课。

    解决瓶颈难题
    多品种技术有突破

      协同攻关实现突破 体系向省科技厅提出揭榜挂帅需求建议,获得张榜立项;开展林下草灌资源质量安全评价和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筛选了多种菌制剂和酶制剂等添加剂。获得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项。
      多项基因筛选取得突破 筛选高抗旱羊草资源、高度耐盐碱资源;成功克隆羊草的耐盐碱、多抗性基因;筛选优质赖草资源,构建包含40份资源的核心种质库;建立豆科优良乡土草核心种质数据库,筛选出候选基因;筛选出对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高应答的羊草种质,并揭示高应答机制;克隆出偏关苜蓿抗旱基因,挖掘出紫花苜蓿抗旱和盐胁迫的家族关键基因;分离鉴定出饲用小黑麦高水分条件下7种霉菌并筛选出最佳防霉剂。
      2项创新技术被列为省主推技术 “冬闲田饲用小黑麦高效生产技术”“苜蓿高水分青贮加工技术”被列为2024年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技术。在代县和原平及阳高示范成功饲用小黑麦与燕麦或青贮玉米一年两季种植模式,“饲用小黑麦+其他”模式向北大幅度推移;集成推广饲用大豆青贮玉米间作模式和机械收获、轻简高效栽培集成技术体系等技术,示范面积100亩;在大同盆地盐碱地,开展7种草粮(草)轮作模式的研究和示范;推广高寒地区“玉米+饲用小黑麦”一年两季种植技术,每亩增加干草产量520公斤,纯收入360元左右。
      汾豆牧绿2号入选省农业主导品种 审定饲用大豆新品种汾豆牧绿10号;培育产量高、抗性强的缠绕性饲用大豆品系2个;汾豆牧绿2号入选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培育出耐寒性较强、生物产量高的燕麦新品种魏都燕1号;选育出抗寒高产优质的同苜108、耐盐碱高产的同苜209两个品系。
      开展耐盐碱饲草品种筛选和种植示范 在平鲁区建设饲用燕麦新品种示范田200亩,在山阴县建设耐盐碱苜蓿新品种示范田500亩,在盐湖区建设耐盐碱饲草栽培品种示范田80亩,筛选出适宜山西北部和南部的耐盐碱苜蓿、饲用燕麦和饲用高粱品种。在右玉和山阴建设耐盐碱晋北赖草种植示范田50亩,探索出以种适地改良利用盐碱地的草业新模式。
      开展晋南麦后复播青贮玉米和饲用大豆间作技术集成示范 有效解决了我省南部地区优质饲草发展不充分、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不高、收储加工环节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

    制定标准方案
    创建高产示范基地

      编制标准技术和方案 针对山西省草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编制《山西省饲草混合青贮技术应用要点》《冬闲田种植饲用小黑麦技术要点》《全株青贮玉米收获加工技术要点》《黄贮饲料制作技术要点》、饲用小黑麦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及建议、饲草青贮冬季安全使用工作方案、养殖企业应对冰雪寒潮天气指导意见、冰雪天气牧草青贮取饲建议等技术方案,为草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创建2.28万亩高产示范基地 在阳高县、云冈区建立高寒地区“玉米+小黑麦”一年两季种植技术、优质饲草燕麦栽培技术、草田轮作核心示范基地2个共1000亩;在代县和原平市建立冬闲田饲用小黑麦栽培技术示范基地2个共4000亩;在灵石建立矿区复垦地饲草种植技术示范基地1.5万亩;在平鲁区、山阴县建设饲用燕麦新品种示范田200亩、耐盐碱苜蓿新品种示范田500亩;在临猗县建立麦后复播青贮玉米1000亩高效技术示范基地;在永济建立麦后复播饲用大豆与青贮玉米间作核心技术示范基地20亩,建立饲用大豆青贮玉米间作模式和机械收获、轻简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示范基地100亩;在右玉建立林下草地畜牧业1000亩示范基地。
      带动多个农业组织增收 在阳高县牧友恒泰有限公司推广的高寒地区“玉米+小黑麦”一年两季种植技术,亩增加干草产量520公斤,实现纯收入360元左右;在临猗县示范麦后复播青贮玉米高效生产技术,平均亩产优质青贮玉米3.12吨,亩收入达1200元;在山西亮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嫩玉米枝叶与番茄茎叶混合青贮技术示范,制作混合青贮饲料120吨,每吨可降低原料成本60元左右,总体增收超10%;在屯留区推广饲料桑提质增效栽培和三段式采收模式技术,亩增收8000余元,为发展高效饲料桑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撰写草业科技发展报告 在全面分析我省及全国草业发展现状和态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我国草产业发展的状况和潜势,开展包括草种质资源和草种业、苜蓿产业、羊草产业、饲用燕麦和饲用小黑麦产业、旱作草业、牧草青贮加工产业、草田轮作产业、放牧栽培草地建植和利用、退化草地修复利用、林下草地畜牧业等十个分产业的调研和科技发展报告的撰写,完成系统的《草产业科技发展报告》,已在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报记者张美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3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6期

    • 第2025-06-03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3期

    • 第2025-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