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清晨,孝义市高阳镇仁义村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村口的红色文化广场上,锣鼓队正在为刚刚到来的研学团队表演节目;特色民宿区,游客们拿着手机,对着用本土石材打造的窑洞微景观频频按下快门。
近年来,随着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不断推进,仁义村实现华丽转身: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居环境评分跃居全市前列,年旅游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这个吕梁山下的小村庄,究竟是如何将浙江经验转化为本土实践的?
环境塑形——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
走在仁义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山楂树、矮樱、海棠、胶东卫矛等多种园林景观树种参差错落,而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墙在绿荫掩映下则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仁义村是十几年的老典型了,但这两年变化还是特别大。”72岁的老党员郭金生说起村子近年来的变化,忍不住赞不绝口:“你看这大街小巷的美化亮化,家家户户的下水改造,办公场所的规范管理……真是每年都在向好的方向变!”
改变始于行动。仁义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建文的带领下,连续13年荣获吕梁市“五星级农村党支部”“五个好村党支部”等荣誉。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仁义村开始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加强主要街道绿化,安装太阳能路灯和监控摄像头,实现“亮化”工程和雪亮工程全覆盖,推进厕所革命,实施污水治理,攻坚陈年垃圾,整治“十乱”现象……一个集环境宜居、田园生态、休闲餐饮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文旅之家”在孝义城郊脱颖而出。今年年初,仁义村正式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随着景区的提档升级和大量游客的涌入,对环境卫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孝义市开展乡村垃圾不落地行动相关精神,从2025年4月1日起,仁义村试运行“垃圾不落地”工作,创新构建“户集-村收-站转”三级收运体系,实施“党员联户”行动和“门前三包积分制”,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设立“环境卫生红黑榜”,成立“乡贤议事会”,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凝聚起了推动垃圾不落地行动的强大合力。
在改造过程中,仁义村充分挖掘本土特色,利用当地石材和窑洞元素,打造了一个个别具韵味的“微景观”。村口的石磨景观带、巷道里的窑洞文化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留住了乡愁。如今的仁义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村”。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感慨道:“这里既有北方山村的粗犷豪迈,又有江南水乡的精致婉约,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产业造血——从“单一农耕”到“三产融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6月13日下午,在仁义村的孝义党史馆内,来自孝义市第七中学的100余名学生正在跟着党史馆的专业讲解员朗诵毛主席的诗歌《七律·长征》。
负责仁义村研学项目的员工许贺告诉记者,今年的研学项目从5月19日就开始了,每天来四拨学生,每拨100人。每年的6月至8月是研学项目的旺季。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1.4万学生走进仁义村参加研学项目。
研学项目是仁义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一个板块。
仁义村地处孝义市近郊,全村人口185户506人,耕地面积1020亩,自然条件一般。过去,仁义村以传统农耕为主,村民收入单一,村集体经济薄弱。“种了一辈子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51岁的村民董平连的话道出了曾经的困境。
面对发展瓶颈,近年来,村“两委”深入研究“千万工程”产业融合理念,决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为此,仁义村积极流转土地,对全村土地实现集体化经营,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芦笋特色种植和订单高粱种植,并充分挖掘该村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建成了“两大中心”——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员干部培训中心,“一基地”——吕梁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八大展馆”——毛泽东像章展馆、毛泽东图片展馆、永远跟党走党史镜鉴馆、孝义党史馆、乡村记忆馆、农耕展馆、廉政教育展馆和科技馆。此外,还规划建设了自助餐厅、特色民宿、商业街等项目,将该村打造成集红色教育、劳动实践、研学写生为一体的多元化乡村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的蓬勃发展,盘活了村里的80间闲置农房。村集体将其改造成特色民宿,推出“农耕体验+红色研学”精品线路。此外,村里还定期举办“农耕体验节”,游客可以参与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乡村旅游的火热,让村民们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原来经常在外地打工的董平连现在在村里就有接不完的活。“从去年村里做乡村旅游项目开始,整修各个展馆,工程一个接一个,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39岁的那志强曾经常年在外地从事建筑消防工程。去年10月份,看到家乡旅游业的火热发展趋势,他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丁字路口盘下一间小铺子,开起了便利店。“现在生意比去年好了四五倍。以前一冰箱雪糕半个月才能卖完。现在三四天就得补一次货。”
“我在2008年刚刚当选支部书记的时候就在工作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在我有能力的时候能改变老百姓落后的生活是我最大的愿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建文对记者说,带动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直是他奋斗的方向。
治理铸魂——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
乡村治理,重在全民参与。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能动性,仁义村创新推出“村规民约积分兑换”制度,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都能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在村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一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自治活力,大家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仁义村率先建起吕梁市首个“5G+智慧乡村”平台,让村务公开更加透明,民意收集更加便捷。村里挖掘“仁义”村名由来,打造了孝亲文化墙、乡贤文化馆,用文化滋养村民心灵。村民们自发组织成立了锣鼓队、剪纸社等文艺团体,自编自演皮影戏、秧歌等节目,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在矛盾化解方面,“村民议事厅”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因土地流转问题,部分村民与企业产生了纠纷,通过“村民议事厅”,大家坐下来协商,最终达成了满意的解决方案。“现在村里矛盾少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兼任村调解员的郭金生欣慰地说。
谈起今后的发展计划,付建文表示,随着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汾青基地(一期)2万吨原酒酿造项目在孝义市高阳农业科技园破土动工,让仁义村再次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该项目距离我们村最近,占了我们300亩土地。等项目建起来,无论村民就业,还是发展配套产业,都有大量机会。”付建文说,只要干群齐心拧成一股绳,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村里的产业搞得红红火火,乡亲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有盼头,仁义村的明天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仁义村的文化广场迎来又一拨参加孝义市“万人旅行团”活动的游客,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晚上将留宿在仁义村,吃刀削面,看皮影戏,逛古村落……
以“千万工程”经验为镜,仁义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复制模板,而是激活内生动力。未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这个小村庄将继续沿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书写更加精彩的共富答卷。
本报记者柴俊杰 见习记者李钰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