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亮点新闻

长子县:山水名城绘就城乡融合画卷

  • 图为长子县关村皇明湖。

  •   这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石门沟村;
      这里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琚村;
      这里有烟雨楼台、小桥流水的江南乡村美景的关村……
      这些诗意如画的村庄,是长子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一村一特色、突出一村一主题、实行一村一方案,全力建设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结出的硕果。

    擘画蓝图:全域振兴的顶层设计

      行走在丹朱大地,时不时被一个个美丽乡村吸引着、感动着,曾经那些灰头土脸的小乡村,在“千万工程”经验 指引建设下,抖落了满身尘埃,或古朴典雅、或灵秀恬静,点缀在田畴间、阡陌中、山梁上……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时,长子县立足加快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长子示范区目标定位,以文化名村、规模集镇为重点,以人口集聚、产业布局为参考,以省道、“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浊漳河和重点景区沿线村庄为纽带,谋划“廿村引领、百村提升、全域整治”总体思路。坚持县域规划一盘棋,引进中国美术学院对全县村庄进行科学分类、全域规划、总体布局。坚持一村一特色、突出一村一主题、实行一村一方案,对规模大、发展基础好的村,编制规划,重点建设;对规模小、基础薄弱的村,通过乡镇详细规划、规划通则等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规划管理。
      6月18日,长治市学习应用“千万工程”观摩交流会上,长子县做出承诺进一步创新举措、提升标准,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努力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中干在先、走在前、做示范,走出长子路径、交出长子答卷、做出长子贡献!
      随后,长子县出台《关于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山水名城风韵绘就城乡融合画卷的和美乡村行动》方案,今年重点打造4个精品示范村和31个提档升级村,分类建设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持续提升乡村空间品质,让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琚村、石门沟村、龙泉村、南张店村……村村景不同,村村风韵浓。如今,一片天蓝地绿之间,一个个生活宜居、发展宜业、环境宜游的和美乡村跃然眼前。“千万工程”经验在这里,因地制宜得到解锁吸纳,外延内涵因势利导被持续丰富创新着。

    环境蝶变:生态宜居的生动实践

      古香古色的石凳、青石铺就的小路、郁郁葱葱的树木……龙泉村占地800平方米的绿化小公园,俨然成了一个功能齐备的“欢乐发源地”。夏日微风中,一些村民晚饭后来此纳凉,不少还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广场舞。
      “原来这儿就是个堆垃圾的空地,我们平时都绕着走。现在好了,通过整治,这个曾经的垃圾聚集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小公园,白天,凉亭上三五成群或聊天、或打牌,晚上,大家到公园里跳跳舞、散散步,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愉悦了心情。”慈林镇龙泉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李江波道出了千万工程带来的民生温度。
      近年来,长子县学用“千万工程”经验,高标准打造69个绿化示范村,目前建设主题公园、口袋公园等208处、新增绿化面积170万平方米,创建庭院绿化2000余户,变绿化短板为生态优势,实现因绿而美、因绿而靓。持续提升全县乡村外在“颜值”、内在“品质”。
      长子县以“千万工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实施农村污水处理行动,完成44个村污水治理;实施运煤通道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完成10家煤企6个乡镇23个村80公里运煤通道整治任务,做到常态化管护;实施农村集中供热改造行动,完成2个乡镇10个村3755户集中供热改造;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向户延伸。今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加快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暖网等项目提档升级,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增量项目163.5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16.5公里……
      从“垃圾围村”到“推窗见绿”,从“污水横流”到“清渠绕户”,长子县正以绣花功夫描绘着生态宜居的新图景。从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突破,继而拓展到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领域。不断加快补齐水、电、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加大绿化美化、排污治污、产业布局等工作力度,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丹朱大地徐徐展开。

    产业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石门沟村(罗辛庄村自然庄)一块块梯田地里绿油油的谷子长势喜人。“康熙贡米”正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
      海拔1000多米,红紫沙土壤、充足的光照,这儿产出的小米,色泽金黄、颗粒圆润,营养丰富,是滋补身体的佳品。“一公斤售价20元,供不应求。去年石门沟小米产量达5万公斤,户均增收8000元。小米成为石门沟村民致富主导产业。”罗辛庄村党支部书记万生如是说。
      关村村外,一座座银白色的设施蔬菜大棚在平坦的土地上格外显眼。大棚里,村民们正忙碌着采摘青椒、西红柿、豆角……青翠欲滴的蔬菜正被装箱发往全国各地。老百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些生动场景背后,是长子县将产业发展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支撑,奋力构建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一县一业”累计投入7亿元支持160个村发展蔬菜产业13.64万亩(露地蔬菜7万亩,设施蔬菜6.64万亩),增加就业岗位3万余个,带动增收超1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产品深加工:建设新发地农产品冷链集配交易中心、党参小米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项目;品牌强村建设:设立食品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打造长子猪头肉、石门沟小米等系列特优农业品牌,为推进“千万工程”注入活力、打牢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长24公里的“县城-法兴寺”旅游公路,将散落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发鸠山文物保护活化项目,让沉睡的历史文化重焕生机。这种“农旅结合、以文促旅”的发展模式,正成为长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子县正以“千万工程”为笔,以丹朱大地为卷,书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华章。这里,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愿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赵跃华 何海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3期

    • 第2025-06-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