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国家体系联合省体系“四良”融合创高产

“中薯早35”亩产4163.43公斤 薯菜轮作亩纯收5000元

  本报讯(记者张美丽)“我们合作社前两年就试验示范了由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的薯菜轮作种植模式,马铃薯收获后种植西蓝花,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马铃薯亩产均在8000斤以上,西蓝花亩产2800斤,亩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了,效益非常好。今年马铃薯收获后,还准备种一茬早熟的玉米、谷子,尝试挑战在山西中部地区实现吨半粮的目标和可能性。”7月6日,文水县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宇刚在南武乡东庄村的马铃薯示范田,为现场的种植大户粉丝“老铁们”介绍情况,并拍摄视频记录测产实况。
  当天,由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组织的实打实收收获评价现场会议在该示范田召开,在马铃薯收获机破土耕耘的突突声中,一颗颗个头丰硕身形圆润的马铃薯整齐排列成条形堆状,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现场每个人的脸上。经过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和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多位专家的测产验收,该示范田种植的优质高抗马铃薯品种“中薯早35”实测亩产高达4163.43公斤,商品薯率达到92%的优异水平。据介绍,“中薯早35”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创新团队选育的兼具早熟性与高淀粉特性的马铃薯新品种。
  “本次测产的是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今年在文水实施的重点任务之一:打造早熟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暨薯粮(菜)一年两作生产示范基地,70亩示范田均采取北斗导航播种、大垄双行覆膜栽培,结合膜下水肥一体化滴灌的先进模式,同时引进多个以‘中薯早35’为代表的早熟、高抗、优质品种,通过精准的水肥管理和精细的农艺措施,加上优良品种和机械化形成合力,实现高产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山西省现代农业薯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白小东研究员介绍说。
  据悉,此次测产由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赵建明担任组长,来自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多位岗位专家——东北农业大学吕金庆教授、河北农业大学杨志辉教授、安徽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廖华俊研究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高明杰副研究员等多位资深专家组成测产专家组。
  专家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实收测产法,经三次重复,每个测产点精确至66.7平方米,并按规定扣除杂质。数据对比清晰显示,“中薯早35”不仅产量上大幅超越当地对照品种克鲁巴(又名实验一,国外品种) 28.91%,其商品薯的比例也显著高出7.26个百分点。测产专家一致认为:在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中薯早35”表现出长势强、高产、商品率高的显著优势,综合表现优于当前主栽的国外引进品种克鲁巴。
  “中薯早35”的优秀表现,也成为当天在文水县召开的“早熟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暨薯粮(菜)一年两作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最亮眼的“四良”融合高效模式。当天的研讨会由山西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旨在通过交流推动山西省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来自国家体系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相关领导、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薯早35”在山西的收获佳绩,并围绕良种推广与配套技术落地展开深入交流。
  “‘中薯早35’马铃薯所展现的增产潜力与商品优势性,对于优化我国马铃薯品种结构,降低对国外品种的依赖,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种植效益具有积极意义,也标志着我国在马铃薯早熟、高产、高商品性品种选育上取得重要突破。结合‘薯粮’‘薯菜’一年两作等高效模式的推广,将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徐建飞研究员在研讨会上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0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3期

  • 第2025-06-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