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萍教授(左七)携团队在吴家圪坨村和恒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们在一起。
观察记录黄芪开花和结荚情况。
测量黄芪植株高度。
与团队成员察看微生物接种的黄芪出苗情况。
梁建萍教授(右)在麻庄村实地指导。
牛景萍老师做茎叶剪切示范。
在吴家圪坨村梁建萍教授现场讲解黄芪茎叶剪切还田的好处和要领。
在山西北岳神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黄芪加工情况。
进入7月中旬,正是给黄芪茎叶剪切的好时机。
7月10日-11日,山西农民报乡村振兴专家团中药材专家梁建萍携其团队,在浑源县黄芪主产区查苗情、做示范、搞调研,把论文写在黄芪田,把服务送到地头边。
梁建萍,山西农大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黄芪研究项目16项,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2023年团队研发的“黄芪生物固氮—资源循环生态种植技术”入选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技术。
黄芪为常用根茎类中药材,在中医界素有“十药八芪”之称。有“黄芪之乡”美誉的浑源县,黄芪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恒山黄芪”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长年生长在浑源县境内恒山脚下,喝的是山泉水,吸的是松林雾气,药材品质远高于其他产区。然而,几百年来,当地药农一直延续“人种天养”的仿野生种植模式,土壤中的营养含量逐年降低,导致黄芪产量低、质量不均、病虫害频发。
为有效破解黄芪“人种天养、只种不养”的局面,2013年以来,梁建萍携其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及科技攻关项目,经实验室理论研究和田间试验,形成了“以黄芪养黄芪,营养自循环”技术,并于2025年立项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了“恒山黄芪种养收全程生态高效技术示范”项目。
项目的核心是“种”“养”“收”。“种”即在种植环节,推广微生物接种播种技术;“养”即在管理环节,推广茎叶剪切还田技术;“收”即在秋天收获环节,推广手持自动采挖技术。
为了将这一项目落地落细,近两年来,梁建萍和团队成员每年5月到10月,每月至少两次来“恒山黄芪”主产区送服务、送科技。
浑源县大仁庄乡吴家圪坨村种植黄芪近600亩,在该村村南的沟谷里、村北的高坡上,梁建萍和团队骨干山西农大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牛景萍、石志勇等人,脚踩泥泞的土地,手把手给该村恒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做微生物接种播种、茎叶剪切示范,讲解这些技术的好处;详细记录黄芪的出苗率、株高,观测多年生黄芪的开花和结荚情况,以便进一步做好项目课题的研究。
“十分感谢梁老师团队给俺们送来最新的科技成果。项目实施以来,合作社种植的黄芪苗齐、苗壮,病虫害也没了,产量提高了15%左右。”恒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恒钧开心地说。在示范现场,牛景萍老师向记者介绍,对黄芪地上部茎叶10-20厘米处进行机械剪切,好处一个是养黄芪,另一个是养土壤。通过剪切,可以有效促进黄芪药效成分黄酮、皂苷等的生物合成。此外,黄芪是豆科植物,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绿肥,剪切后掉落到土壤上的茎叶经过腐解分解,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从而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
浑源县官儿乡麻庄村返乡新农人张忠,在村庄岭南背种植黄芪近500亩,项目辐射该村后,梁建萍和团队成员给予了重点关注。
7月11日,在该村实地指导中,梁建萍和团队成员头顶烈日、过坎爬坡,一边测量黄芪植株,一边察看黄芪根系,一边为张忠管好黄芪现场“开方”。质朴的张忠说:“有梁老师和团队‘撑腰’,种植黄芪发家致富更有底气了!”
山西北岳神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浑源县一家以“恒山黄芪”产业化开发为核心的省级龙头企业。在此次服务活动中,梁建萍和团队成员还走进该公司生产加工区,实地调研了毛芪、无心芪条、黄芪切片等粗加工产品的加工流程和生产标准,与公司负责人赵祥共同探讨了“恒山黄芪”的药效利用和品牌开发等问题。
短短两天的送服务活动,紧张而忙碌,但颇有成效。梁建萍教授说,立足项目服务“恒山黄芪”产业,一直“累并快乐着”,她有十足的信心和团队一道让“恒山黄芪”凸显“晋药”代表的新风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更高端、更广阔的市场。
文/图金建强 杜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