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清晨五点半,长子县宋村镇西何村还笼罩在靛蓝色的晨雾中。何新旗的农家小院里,“突突”的三轮车声率先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紧接着,犬吠声、鸡鸣声此起彼伏,像一支默契的交响乐,奏响了这个小村庄崭新的一天。
黑背心、迷彩裤是何新旗干活的“战袍”,早已被汗水浸透出深深浅浅的盐渍。他动作麻利地将网袋、铁锹、白色水管、打药壶等农具一一装上车斗,发动机的轰鸣声中,三轮车向着村北的大棚地驶去。晨风拂过他黝黑的脸庞,带来一丝凉意,他知道,这将是又一个汗水浸透衣衫的忙碌日子。
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大棚在晨光中闪烁着珍珠般的光泽,棚顶凝结的露水不时滴落,像极了农人辛勤的汗水。走进大棚,翠绿的植株间挂满了红彤彤的西红柿,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远处传来电动车的声音,由远及近。“是‘女子采摘队’来了。”何新旗脸上露出笑容。这支由何彩霞带领的八人队伍,是附近几个村子出了名的“快手”。女人们提着采摘篮钻进大棚,熟练的动作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左手扶住西红柿,右手拇指在果蒂处轻轻一掰,饱满的果实便乖巧地落入掌心,转眼就装满了一篮。大棚里温度逐渐升高,女人们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却没人停下擦汗——在这里,每一分钟都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采摘队按小时计费,每人每小时10元。”何新旗向记者解释道,“这一茬大概需要三个多小时,工费300元左右。”他的语气中带着感激,“这两年国家政策好,村里一半人家都建起了大棚。到了收获季节,采摘队可是抢手得很,都得提前预约呢。”
早上七点,村里的油条铺子前排起了长队,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何新旗的妻子买了6斤油条,又在家煮了15个鸡蛋,打了两壶豆浆,骑着电动车给采摘队送早饭。“干活的人不能饿着,”她笑着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早饭后,采摘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一筐筐鲜红的西红柿像小山一样堆在大棚走道上,等待着收菜车的到来。十点钟,一辆冷链货车准时停在地头。收菜老板随手掰开一个西红柿,沙瓤红润如宝石般诱人:“这茬品相不错,两元一公斤,我全要了。”几个青壮年已经开始往车上装菜箱,领头的汉子吼着粗犷的号子,众人应和着,将筐子传递成一条高效的流水线。1000公斤西红柿很快装车完毕。
临近十一点,太阳已经爬得老高,棚内温度直逼37摄氏度。采摘队收拾工具,赶往下一家大棚。何新旗却没有回家的意思,他转向不远处另一个种着青椒的大棚。地皮已经干得裂开了缝,昨天好不容易约到的机井,今天必须把水浇上。
脱掉早已湿透的背心,何新旗光着膀子开始铺设管道。打电话让水井管理员合闸送电后,清凉的井水终于喷涌而出,欢快地流向干渴的青椒地。何新旗拿着铁锹在地里来回走动,时而堵住水流过急的沟渠,时而疏通淤塞的水道。汗珠子顺着他的脸颊滚落,滴在滚烫的土地上,瞬间就被蒸发得无影无踪。
下午一点五十分,浇完最后一垄地,何新旗终于收拾好水管,踏上回家的路。烈日当空,乡间小路上不见一个人影。他踩足油门,三轮车在颠簸的土路上扬起一道尘烟。
短暂的午休后,下午四点钟,何新旗又骑着电动车回到了大棚。此时地面温度已经回落,他弓着身子在田间除草,为疯长的秧苗搭架。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投射在这片他用汗水浇灌的土地上。
夜幕降临,西何村文体广场渐渐热闹起来。炸串小摊嗞嗞作响的油锅引来一群嘴馋的孩子;篮球场上,放暑假的青少年生龙活虎地追逐着;广场中央,白天采摘的女人们换上花裙子,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仿佛忘记了白天的辛劳。
村北口的“茶室”——其实是何保堂家院外摆放的几张桌椅,此刻也聚集了不少人。两把锃亮的铜茶壶冒着热气,何新旗是这里的常客。“再累也要来喝口茶,聊聊天,”他捧着茶杯说,“这是咱们农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候。”
夜色渐深,广场舞的音乐停了。何新旗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下,连片的塑料大棚如银色海洋般起伏。他不由得想起几年前的光景:那时村里人大多种几亩玉米,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村子冷清得像个空壳。如今,在“一县一业”政策的春风下,村里建起了100多个蔬菜大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就连没种大棚的农户,加入采摘队、装卸队,每天也有一两百元的收入。“现在村里连打麻将都凑不齐人,”何新琪笑着说,“大家都忙着挣钱呢!”
一业兴,百业旺。设施蔬菜产业不仅让土地生金,更催生出育苗工、采摘队、包装员等十几个新行当。西何村这个普通的晋东南小村庄是长子县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子县大力发展“一县一业”,财政扶持力度空前,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7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3.64万亩,蔬菜产量达到70万吨,年产值达到43亿元,带动增加就业岗位近3万个,农民增收10亿元。菜农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农民的幸福故事,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何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