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我和表哥

  那年,“老表”张哥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城重庆开州来到晋西北山区的小城时,我刚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星期天,我回到乡下老家,一进门便看到炕头上坐着一位陌生人,他身材瘦削、肤色黝黑,正有些局促地和父母及满屋子的亲戚们交谈着。
  见我回来,父亲对我说:“这是咱家在重庆开州的亲戚,按辈分你该叫表哥。”
  我很早就从爷爷奶奶那里听说过,当年祖上为躲避战乱,从重庆开州一路逃荒到山西现在的这个村庄,在这里落了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和重庆老家的人取得联系。由于交通不方便,两边的亲戚很多年都没有来往。改革开放前,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加之双方的亲戚关系又远了点,所以基本上就断绝了来往。
  这次表哥随老乡来山西开饭店,听老人讲这里有一门亲戚,便将目的地选在了我家所在的县城。到达目的地后,经过多方打听,找到我家,一来上门认个亲,二来想让老家的亲戚帮忙在县城租个合适的房子,疏通一下开饭店的手续和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期,“川菜热”在全国各地兴起,大大小小的川菜馆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就连我们这个人口不足7万的小县城也迎来了表哥这样的重庆菜馆老板。经过半个月的精心筹备,表哥在我和父亲的帮助下,在县城中心的热闹地段开了一家中等规模的火锅店,主营火锅,也经营特色川菜。
  刚摆脱饿肚子的日子,吃惯了粗茶淡饭的小城人,猛一见到红油油、火辣辣的火锅,犹如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满眼的新奇。不管钱包是鼓是瘪,小城人一窝蜂地涌进表哥的火锅店。忙不过来的表哥不断“招兵买马”,扩大经营规模。我也曾招呼几位朋友光顾过表哥的饭店,每次去都能见到十几张桌子旁人头攒动、食客如云,表哥在厨房里忙得都顾不上和我打招呼。
  有一天,表哥找到我说,每天营业收入的钱放家里不放心,存银行定期也不方便,存活期又没啥利息,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领着表哥来到银行的储蓄所,经过一番咨询对比,以表哥的名义开办了一个活期存折和“零存整取”的账户,每天的营业款零存进去,既方便平时有急事用钱,又能多赚部分利息,一年下来,挣的钱多了,凑够比较大的整数,再存成整存整取的存单。这样,存钱、经营、生活三不误。表哥听了我的建议,觉得这个办法还不错。
  小县城信奉熟人关系,表哥饭店经营一段时间后,好多回头客再来吃饭时,仗着和表哥面熟,不付现金,而是开始了记账。吃完饭,做东请客的把嘴一抹,喊声“算账”,然后在账本上写下金额、签上名字就走了。一年下来,表哥饭店的现金收入还没有摞起来的账本高。于是,年底前要账就成了表哥的主要任务。由于饭店经营没现金流,表哥外出采买食材也只好到相熟的菜摊肉铺赊账,等饭店的账要回来再和卖菜卖肉的商户结算。这个时候,表哥当年办的那活期存折和“零存整取”户头就没什么用武之地了。
  恰逢我所在的银行首批卡折合一银行卡问世,我便鼓动表哥去办了一张卡折合一的银行卡,那时县城的银行还没有自助机具,存钱、取钱、转账汇款、查询卡的余额等所有业务还需要在柜台上办理。卡办好后,表哥拿着存折,让饭店会计拿着卡,不管谁存钱用钱,打声招呼就好了。表哥定期拿着存折去银行柜台登录一下,收入、支出就明白无误了。这样灵通卡携带方便、活期存折直观明白的优势一下就显露出来了。
  基金销售火爆的那年,表哥又一次找到我,和我说起了基金的事。他说,听说投资基金比开饭店都赚钱,想买一些但是不知如何办理?我那时也正在投资基金的“小道”上蹦跶得正欢,对基金比较了解。当我把基金和存款的不同之处和表哥讲明白后,他连连对我说:“我相信你,那就帮着我办吧。”看着表哥坚决的态度,我帮他把那张银行卡开通了网银和购买基金功能,并向他推荐了几支不错的基金。从那时起,我的心随着股市的涨涨跌跌而潮起潮落,不仅挂念着我买的基金,还牵挂着表哥对我的那份信任。
  好在那年股市给力,不到一年的时间,表哥投入的钱便翻了一倍,我劝他见好就收,毕竟投资基金是有风险的。表哥听从了我的建议,在股市最高点时把基金卖掉,在县城中心地段买了一套房子,还在我们这儿成了家。表哥逢人就说:“有亲人真不赖。”在好奇者的询问下,小城人才知道来自重庆的表哥在这儿可不是孤家寡人。
  前些年,县城里搞恢复古城风貌建设,表哥当年买的带有四间房的院子被列入了拆迁范围。经过对房屋面积和土地附属设施的评估,拆迁方给了表哥五十多万元的补偿款。就在补偿款打到信用社卡里的第二天,表哥又来到办公室找到了我,一手拿着信用社的卡,一手在我面前伸出五个手指头,我会意地点点头,帮着他到信用社的网点把钱转到我就职银行的卡里。看到他拿着新换的智能手机,顺带着帮他开通了手机银行、短信提醒、“融e联”等功能,手把手教会他使用方法。别看表哥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闯荡社会,这些年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对新东西领会快,教他的东西一点就会,玩起智能手机来也是得心应手。最后,按照他的意愿把五十多万元房屋拆迁款投资到了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项目中。
  收益渠道增加后,表哥便在心里酝酿起一个更大的计划。恰逢这时,县城建起的最大移民区落成,移民区吸纳了全县易地搬迁而来的村民、市民达1万多人。经过多方考察,表哥在移民新区一举买下五间商铺,找人装修后将它们改造成全县最大的“重庆火锅城”。
  在我们这儿经过近二十年时间的浸润,表哥对本地人的饮食口味掌握得八九不离十。在这期间,表哥多次返回重庆开州学艺,把开州厨艺和近年来新兴起来的菜品与我们这儿人的口味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渝晋”饮食风味。
  新开张的饭店再一次火爆起来。这次表哥还从开州带来一名厨师,主理厨房,表哥自己真正地当起了老板。表哥的饭店里还招聘了十多名本地的年轻人当服务员,并给他们开出了本地最高工资。表哥的善举不仅赢得了当地人的赞誉,还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授予了表哥诸多荣誉称号,让表哥成了真正的家乡人。
  二十多年来,我和表哥的亲戚情由我帮他的饭店“记账理财”这条红线牵引着,变得越来越浓厚。表哥常说:“刚从重庆来这儿时,人生地不熟,幸亏有表叔一家的帮助,我不仅在这儿站稳了脚跟,还挣了不少钱。在银行工作的表弟不仅在其他方面帮助我,还给我当起了‘账房先生’,我手中的钱在他的打理下就像老母鸡下蛋一样,越攒越多。”
  我和表哥不仅是亲戚,更像是事业上相互扶持的伙伴。我们的亲情在我给他谋划的账务“蓝图”中不断升华,就如同醇厚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香浓。

白建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