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特别报道

明灯不灭秀丰碑 丹心唯望山河盛

  •   热血硬汉,铁骨铮铮!
      98岁,一个跨世纪抗日老兵的年龄!98岁,一部写满忠党爱国的红色传奇!98岁,一段镌刻着国家烽火岁月的不灭记忆。
      这个老兵叫赵明秀。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不倒的信念。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南征北战,冲锋在前,身经百战,英勇杀敌,多少次徘徊在生死一线,还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依托智慧就地取材,发明黄豆油战地照明灯,立下赫赫战功。他把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驰骋疆场,保家卫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一生。
      如今,他虽已渐渐老去,但明灯不灭秀丰碑。抗战老兵赵明秀仍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我们当下标注精神的海拔。

    穿越钢铁风暴的日日夜夜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记者走访了神池县目前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赵明秀。在翻阅赵老的档案后,记者来到太原市小店区北营街道田和社区丰景家园。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初见他时,赵老坐在沙发上,脊背虽驼,有些佝偻,但仍是一副钢铁骨架。年近百岁高龄,可他精神依然矍铄。交谈间,记者看到赵老那饱经风霜的双手,右手食指微微弯曲,像是随时准备扣动扳机,多年来形成的肌肉记忆深深刻在赵老的身上。记者轻握着这样的双手,触摸到的不仅是岁月造就的沧桑,更是一个民族挺立的铁骨脊梁。
      听闻媒体专访,赵明秀分外激动。回首往事,充满着对家乡的思念。“家乡人还记得我,我也常想老家的人。今年我想让儿子带我回老家看看。我从小家贫,14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那时候没枪没炮,手榴弹也仅有几个。老百姓苦,我所在的部队条件也差,但是再苦再难,军兵团结一致,坚定意志,坚持抗日。”
      1927年,赵明秀出生在神池县辛窑坪村。1942年,14岁的赵明秀在村里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后编为八路军游击队神五支队独立一团,成为保家卫国的抗日小战士,踏上烽火征程。虽然当时赵明秀年龄尚小,但他亲眼看到共产党为百姓办好事,立志要跟党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俗话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赵明秀脑子灵、身体棒、胆子大,平日里拽绳索、登云梯、攀屋顶、爬城墙皆是行家里手。武工队领导慧眼识才,征得赵明秀家长的同意,让他加入武工队,跟着队伍积极开展敌后武装工作。
      “我那会儿是个小娃娃,不容易引起日本鬼子的怀疑。我专门穿上破衣烂衫,把脸抹上锅底灰,装扮成跑腿送洋烟的,给炮楼里的鬼子送烟,借此和他们周旋,侦察到炮楼里敌人的布防情况。太阳一落山,我们就趁夜色出发,打鬼子的炮楼和据点;趁夜摸岗哨、挖公路、剪电线;切断供给线、瘫痪鬼子的通讯联络。”“由于我年纪小,在执行任务时,总有武工队的同志会远远地跟在后面保护我。任务完成后,经常能得到武工队长的表扬,领导给我竖大拇指,还拍着我的肩膀夸我。”
      少年赵明秀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大扫荡”中,先后参加了解放神池、五寨、宁武、朔州、阳方口、轩岗、东沟等多场战役。1943年,在五寨老牛坡的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武工队活捉4个日本鬼子,打死1个,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磨炼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赵明秀在16岁正式走到了战斗的最前线。那时候,作战条件十分艰苦,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武器装备水平更是与敌军悬殊巨大。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正如歌词描述的情景,赵明秀首次走上战场是攻打神池县南辛庄村,战斗胜利后缴获了大批武器。“拿的是敌人的‘歪把子’,我每天反复练习,射击水平一下子就上去了,之后我就成了机枪射手”。作为一名机枪射手,赵明秀就用这挺机枪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多次“扫荡”。
      “在战场上,我缴获的轻重机枪最多,也最熟悉轻重机枪的使用,我手持‘重器’,部队也特别‘器重’,3次战役后把我评为‘优秀射手’。”
      赵明秀历经13年的枪林弹雨,参加过的战斗不计其数,他忘不掉子弹呼啸穿梭,炮弹震耳欲聋的种种场景。记者问赵老:“你不惧怕死亡吗?”赵明秀坚定地回答道:“怕死,还当什么兵?”“赶走日本鬼子,就得英勇奋战,就得不怕牺牲。”阳方口战役打响后,有一次赵明秀猫腰低头挖战壕,猛然感觉有东西擦着后脖子掠了过去。回到营地脱下衣服,他才发现军帽后檐和军装后领上,留下一个子弹击穿的圆洞。这种在生死线上徘徊的事,赵明秀遇过不止一次。“我是比较幸运的,我的好多战友都牺牲了。仗打了好几年,和我一个班的战友,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赵明秀编入八路军野战三旅。1946年4月,赵明秀又随部队转战山西、陕西,边走边打参加了解放战争。同年,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犯延安,他又参加了保卫延安的战斗。在这次战役中部队被敌方打散,赵明秀记得当时共有9人,其中有1名姓韩的排长,安排大家回各自原籍,到宁武“归队营”报到。1948年10月,赵明秀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二十一团三营机枪连,参加了解放吕梁、柳林、中阳、离石、方山、临县、交城、文水、汾阳、介休的解放战役。1949年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三师九团三营的机枪连,参与解放太原战役。其后,转战陕西,参加了解放榆林、绥德、清涧、米脂、佳县、潼关、西安的战役。
      “安下心,扎下根,准备青海当主人。”战事一波接着一波。随着部队的西进,赵明秀参加了解放宁夏、甘肃等战役,其后又转战到青海,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战役。在这些战役中,赵明秀历任班长,在战斗中奋勇抗争,舍生忘死,表现突出,于1949年被组织批准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照亮战地隧道的一盏油灯

      一盏油灯照亮了战地隧道。赵明秀的智慧发明,在部队传为佳话。
      1951年3月,朝鲜战争爆发。赵明秀坐上闷罐车到了东北,又转场过鸭绿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第二梯队,主要战场在39高地和426高地,以及朝鲜红山堡一带。
      赵明秀作为班长,带领战士挖山洞工事,山洞里每隔几米得有一盏油灯照明。因此该工事所需众多油灯,并且会消耗大量黄豆油。赵明秀就地取材,利用洋铁罐自制了战地防风油灯,这个灯能随着倒渣土的车走,走到哪,照亮到哪,从而省掉了洞壁上隔几米放置的固定黄豆油灯,解决了当时后勤补给的困难,为此节省了部队的开支,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项发明在整个部队迅速进行推广。项目荣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他带领的班同时荣获“功臣班”称号。
      赵明秀考虑到自己既是班长,又是共产党员,他便将发明“战地防风油灯”,本属于自己的二等功,主动让给战友谢永成,自己仅接受了“三等功”。
      生命换来的功勋,为何让给战友?
      赵明秀无悔坦言:“我没想那么多。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班长,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起到带头作用。那我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所以我把二等功让给他,鼓励战士。”
      记者从神池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赵明秀是神池县目前唯一在世的抗战老兵。
      1954年11月,朝鲜战争停战后,赵明秀回到了祖国。1955年,他从部队复员回到地方。他从不居功自傲、以功臣自居,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新中国建设事业默默奉献。

    铭记褪色硝烟的历史纹路

      离开赵明秀家,记者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些深深刻进赵明秀皱纹里的烽火记忆,依然在平静的讲述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像赵明秀一样的人们,曾用青春抵挡铁蹄,用血肉筑起长城,而今历史的硝烟散去,但那份舍生忘死的赤诚,早已化作民族精神的长明灯。
      他们见证了民族苦难,用热血身躯诠释了爱国真谛。他们负重前行,保卫山河无恙,他们无私奉献,确保盛世安稳,其精神穿越时空,永传华夏,昭示后人。愿每一代中国人都能记住:我们脚下的土地,曾被怎样的勇气守护;我们头顶的蓝天,曾被怎样的鲜血染红。抗战老兵的故事没有句号,它将在每一个珍视自由、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灵中,续写新的篇章。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这句话,应是我们对赵明秀一样的先辈英雄们最好的告慰。

      裴彦妹 刘雨欣 郑志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