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田埂课堂”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能”

——河津市柴家镇创新党员教育模式让党的理论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充满激情,田间地头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一共建了8个大棚,分别种植了西红柿、黄瓜、甜瓜等蔬菜水果,除发展采摘‘经济’外,我们还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销售……”
  日前,在河津市柴家镇樊家峪村现场教学点,一场特殊的党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樊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樊安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分享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和直播带货的先进经验,60余名党员认真聆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要点。这场“沾着露珠、带着泥土”的教学,正是柴家镇委党校发展特色课堂的生动写照。
  一场“田埂课堂”打破了传统党课的时空限制,让党员教育更接地气。今年以来,柴家镇委党校紧扣发展脉搏,强化精准施训,围绕农村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难点靶向发力,通过“党员点单、组织派单、讲师接单”模式,按照“干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结合每季度重点工作任务、本地产业发展情况等,制定乡镇党校培训“菜单”,并分别在夏村宏波葡萄、上市红明果库、樊家峪西红柿大棚和下牛村槐米种植基地建立现场教学点,把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变“室内学”为“室外学”,变“漫灌式”为“滴灌式”,变“一人讲”为“大家讲”,让党员在“家门口”就能接触特色课程、接受教育培训,着力构建“冒热气、接地气”的课程体系。
  聆听完樊安庆的授课后,柴家镇下牛村党员高军杰说:“这种现场式教学将枯燥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实践案例,让知识在真实场景中‘活起来’,我们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除了“田间课堂”的现场教学外,柴家镇委党校还积极实施“耿韵薪传”行动,结合镇域发展实际与干部需求精心设课,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模式,鼓励学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干好事业的本领和为民服务的抓手,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认识。
  此外,柴家镇委党校还对后备干部力量中15名非现任村“两委”干部人员进行分批次设岗锻炼,并组织他们参与镇综治中心“和润古耿”“汾畔议事厅”议事调解,传授语言沟通、矛盾化解技巧,助力这些后备力量练就服务群众的“铁脚板”和“婆婆嘴”。
  据了解,柴家镇委党校自今年4月份成立以来,充分发挥镇委党校党员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新模式,办好线上线下党员教育课堂,主动拓宽党员教育的外延,全力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目前,已开展培训班三期,累计培训党员300余人次,真正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从理论课堂到田间实践,从政策解读到技术传授……现如今,柴家镇委党校正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贴近实际的课堂内容,持续释放“红色引擎”动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创新教学形式,深化培训内涵,把乡镇党校打造成坚实的‘红色熔炉’,为乡村振兴输送更多信念坚定、能力突出、扎根基层的先锋力量。”柴家镇负责人说。

史甜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