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7月2日至8日,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赴应县社会实践队深入基层,围绕乡村发展、红色教育、产业现状开展了一系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望岩村里听民声,田间地头探新路
实践队首站抵达乡村振兴示范村——应县望岩村。在这里,队员们没有走马观花,而是扎进了村里。他们走进应县望岩村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嵩山带着大家穿行于各类苗木和花卉种植区。队员们一边看,一边仔细询问着种植品种的特性、日常管理的技术要点,以及这些美丽植物的市场行情。温室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不同苗木的修剪技巧、线上线下销售的渠道……这些都成了队员们笔记本上记录的重点。利用手机和网络平台,队员们现场为合作社的特色产品拍摄图片、撰写文案,尝试着拓宽销路。
走出合作社,队员们与村中的乡亲们拉起了家常。在村头巷尾、在村民家中,实践队员详细询问着村里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状况,了解着主要的经济来源、村办企业的发展,以及大家日常的文化休闲活动。
这些面对面的交流,让队员们真切地触摸到了乡村发展的脉搏,也收集到了关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的一手信息。结合所见所闻,队员们还开展了推广普通话的活动,向村民们发放宣传资料,解释学好普通话对沟通和发展的重要性。
牛舍探新见真章,实践求真悟振兴
在望岩村党支部书记贺楼后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应县兴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是他作为党员干部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进步,建设奶牛养殖合作社实现乡村振兴的标志性成果。当进入合作社后,其规模及现代化程度震惊了实践队员。几年前还是以奶牛散养为主的望岩村,在贺书记的带领下,已经发展成科学饲喂、集约化养殖、养殖规模已达到六百多头的中小型奶牛养殖场。从育肥区到挤奶区,从青贮饲料区到粪污处理站,实践队员一路看一路学,不仅亲眼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成果,也感受到了动物科学专业对于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红馆忆峥嵘岁月,烽火砺青春初心
追寻历史的足迹,实践队随后探访了应县的红色教育基地。在八中八小八幼“红色教育”展览馆,500余平方米的空间内陈列着数万件见证历史的文物。讲解员引导着队员们,通过一个个专题板块,回顾了党的百年奋斗征程。特别是朔州首位共产党员曹汝谦的事迹,让年轻的大学生们对早期革命者的理想与牺牲有了更深的理解。带着这份触动,队员们又来到了平型关战役茹越口守卫战纪念馆。馆内,锈迹斑斑的武器、带着岁月痕迹的烈士遗物,无声地讲述着当年战斗的惨烈。凝视着这些实物,队员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对“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有了更直观和沉重的认识。
瓷窑访匠作匠心,窑火映产业新程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实践队的脚步迈进了当地重要的工业集群——应县富彩陶瓷有限公司和优尊陶瓷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里,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陶瓷从原料制备、成型、施釉到高温烧制的完整工艺流程。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向他们介绍了生产中的技术创新点,以及不同种类陶瓷产品的市场定位和销售情况。轰鸣的机器、旋转的坯体、通红的窑炉,让队员们亲身体验到这一古老产业的现代活力与深厚底蕴。
为期七天的应县实践行程接近尾声。从望岩村的田间地头、红色展馆的历史长廊,到陶瓷车间的生产一线,动物科学学院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以动科人的视角观察社会。在乡村,他们不仅记录基础设施与产业现状,更聚焦与畜牧业紧密关联的生态环境议题;在陶瓷企业,精密烧制工艺也触发了他们对现代农牧业技术应用的思考。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见闻,如同反刍的养料,正被队员们消化吸收,转化为对动物科学专业价值的深刻体认,并指向未来的探索方向。
本报记者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