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从边关哨所到百亩樱桃园

——记绛县南樊镇史村退役军人王三喜、王成父子

  在绛县南樊镇史村“三喜家庭农场”,常能看到一位皮肤黝黑的老者带着昔日战友在果树间忙碌。而在樱桃成熟季,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则格外活跃,既在地头接待客商,又在市场为乡亲们张罗销售。这便是王三喜、王成父子——两位曾在新疆戍边均荣立三等功的退伍军人。他们接力返乡创业,建起了百亩樱桃园,不仅自家农场年营收超160万元、获评“省级示范农场”,更带动一方乡亲走上甜蜜的致富路,生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与担当。

老兵王三喜:荒地上种出“金果子”

  1980年,18岁的王三喜穿上军装,远赴新疆戍边。三年间,他表现优异,多次获得嘉奖并荣立三等功,获得留疆名额,但因家中老父病重,他选择了退伍回乡。退伍不褪色,他敢闯敢干,从承包50亩荒地起步,先后尝试了多种农作物种植。
  2000年,在曾于史村插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田晓薇的帮助下,村里从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了大粒樱桃苗和技术,王三喜栽了5亩。然而“樱桃好吃树难栽”,管理难、周期长、见效慢,不到3年,村民们的800亩樱桃园就锐减至不足300亩。他却凭着一股韧劲,跑到郑州果树研究所请教专家,精心管理,苦心劳作。2008年,他的樱桃终获丰收,还帮女儿还上了助学贷款。尝到甜头后,王三喜于2010年贷款20万元扩种15亩,2011年在政府支持下贷款60万元,建起了村里最早的20亩连体樱桃大棚。
  多年来,王三喜秉持“科学集约促高效、生态环保创品牌、互助合作联农户、综合效益强产业”的理念,在销售自家樱桃的同时,积极帮助乡亲们卖个好价钱,带动史村及周边发展起樱桃产业,成为十里八乡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他为人诚实热情,常接济帮助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村民们都说和老王共事心里踏实。

兵二代王成:回乡做好产业接班人

  1990年,王三喜喜得贵子,取名王成,希望他像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那样勇于担当。2007年12月,怀揣军旅梦的王成,追寻父亲的足迹,年仅17岁便踏上西行列车,在新疆服役5年。他说:“这是这辈子最无悔的事情。”在部队,他同样表现出彩:2009年因出色完成艰巨任务,火线入党并荣立个人三等功。2011年代理排长期间因工作圆满安全完成,荣立排三等功;2011年在军区比武中成绩突出,他又荣立个人三等功;连续三年获评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个人等荣誉。
  2012年,王成退伍返乡,从父亲手中接过“三喜家庭农场”的接力棒,扎根农场,从零学起,跟着山东师傅学剪树修枝,赴辽宁、陕西、甘肃等地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与家人的齐心协力下,不仅实现了建设20亩大棚、80亩大田的“百亩樱桃园”愿望,还将樱桃种得又大又好。
  在此过程中,王成逐渐意识到,种出好果子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自家和大伙的樱桃卖出去、卖下好价钱,才是真正的考验。于是,他转换思路,在村里的樱桃市场当起了客商“代办”。

父子同心:在果业“战场”再立新功

  这么多年,王家父子始终坚守“良心樱桃,从我做起”,通过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提升果品质量。他们种植的樱桃无论口感、色泽、质地还是产量,在当地都首屈一指。
  王成秉持“不让客商亏本,也不让乡亲吃亏”的诚信理念,年复一年在市场奔波,成为了当地标杆。邻村果农慕名而来,客商也信任这个能快速保质保量收货的“大个子”,在乡邻眼中,王成俨然成为了一座连接农户与客商的“桥”。
  32年弹指一挥间,王三喜从承包50亩荒地起步,历经酸甜苦辣,终将农场发展成百亩“聚宝盆”。如今樱桃季虽过,他仍早早带领人员锄草、浇水,并热心地为周边农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与此同时,王成的电话也响个不停,不断有种植户联系他,请他帮忙建造大棚。于是,王成又带着团队,将经验和技术带到邻村甚至临猗、陕西等地,帮助更多农户。
  两代军人,一条心路。从保家卫国的边关到硕果累累的田园,王家父子用军人的坚韧、诚信与担当,在黄土地上闯出了致富路,也架起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桥梁。

张广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5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8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4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