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岳山腹地,沁源县如同一颗镶嵌在绿海中的明珠,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5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达350天以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药库”。500余种野生中药材在此繁茂生长,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被誉为“北药之首”的潞党参。如今,这颗深藏山野的“药中瑰宝”,正依托现代化产业模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沁源的潞党参自古便是道地药材的代表。过去受限于传统种植模式,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农户往往“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近年来,沁源县立足生态优势,推动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在沁河镇闫寨村南,一座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党参工厂化育苗基地拔地而起,采用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使育苗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大幅降低种植成本。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南石等村连片发展1500余亩潞党参大田繁育基地,带动众多农户参与种植,实现家门口就业。
要让潞党参真正成为富民产业,仅靠种植远远不够。沁源县深谙此理,正着力构建“育苗—种植—加工—检测—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在加工环节,计划建设的党参切片加工厂将推动初级产品向精加工跃升。鲜参经清洗、切片、烘干后,附加值可提高3倍以上,同时延长储存周期,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此外,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筹建,将为产品提供权威品质认证,助力打入高端医药市场和保健品领域。
“我们不仅要种好党参,更要卖好党参。”当地产业负责人介绍,未来还将探索“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通过电商平台、药博会等拓宽销路,并开发党参茶、药膳包等衍生产品,让传统药材以更现代的方式走进消费者生活。
产业振兴的核心在于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沁源县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村集体以土地、资金入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部分村庄将闲置农田流转至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户既可获得租金,又能参与务工,实现“一地生多金”。
此外,当地正探索“药旅融合”新路径。依托蒲公英小镇万亩参田景观和中医药文化,规划建设生态观光基地,开发研学体验、康养旅游等项目,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感受“药香沁源”的独特魅力。
从深山里的“土药材”到富民强县的“黄金产业”,沁源潞党参的蜕变,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这颗“北药明珠”正闪耀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本报记者何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