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借书读书太方便了
“我与省图书馆的情缘可以追溯到1967年。我恐怕是省图书馆最老的读者之一了,50多年来目睹了图书馆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得益于省图给我人生起步阶段打下的坚实文化基础,参加工作后,我以全系统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不久被选调到省政府外事部门工作。”省外事办退休干部倪元深情地说。
在位于长风商务区的省图书馆新馆,倪元充分享受到老图书馆不曾拥有的硬、软件服务。硬件上可以饱享图书馆领域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多项服务突破了传统模式。手机图书馆系统的运用,可使读者接收实时服务信息,还可随时随地查阅书目、在线阅读馆藏数字资源,实现移动阅读。倪元说,他在2014年退休后搬到榆次居住,今年,专程倒了3趟车来到省图,得知他借阅了20年的期刊《译林》从2018年起已不再外借时,心中还有点小遗憾。当工作人员告诉他可以通过省图公众号里的“龙源期刊”读到包括《译林》在内的多种馆藏期刊时,倪元真是又惊又喜,不禁感叹数字图书馆功能的强大。
我省公共图书馆共有省级1个,市级11个,县级1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96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万余个。对省图情有独钟的倪元,也十分了解省图的历史:成立于1909年,历经山西省立第一通俗图书馆、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山西省立图书馆、山西省图书博物馆等诸多名称,独立建制的山西省图书馆于1960年对外开放。进入新世纪,山西省图书馆变书库式“藏书楼”为开架借阅,渐次开展文化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古籍保护工程、农村流动书库工程、全省业务总分馆制建设等。2013年7月1日,山西省图书馆长风新馆正式开放。
“再次步入省图,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从建筑上来看,图书馆已不再是古老陈旧的象牙塔,其理念越来越新,服务越来越贴近大众,已然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成为一个城市里深度阅读和深度思维的中心。再回想当年自己借书的时光,不由慨叹社会变化之巨。”倪元感慨万千。
尽情领略博物馆风采
“下午6点多我就赶到山西博物院,我特别期待夜游博物馆。”来自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张志红听说山西博物院庆祝建院100周年,9月22日举办“博物馆之夜”活动,活动当晚22点闭馆,并开放三大主题展览,早早就赶了过来。与狂热的观众一起挤在山西博物院二层平台上,张志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就想和大家一同见证省博的百年盛典,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山西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在这样特别的日子里,山西博物院用这样特别的方式来回馈观众,让我们来博物馆感受不一样的体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与前来参观的人们一起,张志红尽情欣赏了博物院组织的音乐晚会,以及当晚推出的三大主题展览:“百年传承 守正创新——山西博物院百年特展”“山鹰之子——安第斯古代文明特展”“百代标程——董其昌书画艺术展”。
“百年传承守正创新——山西博物院百年特展”让山西博物院事业发展的历程尽收眼底,通过这些老照片、新照片,张志红和观众一起尽情感受省博和太原城100年来的发展变迁。“山鹰之子——安第斯古代文明特展”是一场埃及主题展,埃及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安第斯文明向观众款款走来。“中西文化和历史再次在省博进行碰撞,这是一场难得的福利。晚明杰出的书画大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以禅喻画,翻开了文人画创作的新篇章。真是一场不容错过的艺术盛宴。”张志红感到很过瘾。
目前,山西共有149座博物馆,是山西厚重历史文化最有说服力的体现,每一座博物馆都足以给你表里山河的归属感。作为山西最大的博物馆——山西博物院藏品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及重大考古发现成果,基本陈列“晋魂”是精彩演绎三晋历史的文化品牌,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等颇具特色。山西博物院于2008年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并首批免费向社会开放。
随时可以亲近美术大师
“赵梅生的画作是三晋大地70年来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缩影,今天看到赵老师这么多精品佳作,作为他的学生,我感到非常自豪。”9月7日,“我和我的祖国——赵梅生从艺从教70年中国画展”在赵梅生美术馆举办,开幕式现场,梁金梅激动地说。
梁金梅是太原市万柏林区南上庄小学的退休美术老师,她和同学们兴奋地指认展板上1974年集体照里青春年少的自己,泛黄的老照片,触动了他们诸多美好的记忆。一个班的同学争先恐后地说着那时开心的事儿,在老师美术馆的展板前再次合影留念。更多的时间,他们则是慢慢地在每个展厅品赏老师的作品。
“现在退休了,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画画,去各个美术馆观摩学习大师的作品。”梁金梅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的美术事业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美术馆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省城的各个地方。太原美术馆、山西美术馆、省民俗博物馆、太原工人文化宫东长廊展厅、晋宝斋展厅、晋商博物馆展厅、太原画院学术展厅、赵梅生美术馆、怀冰美术展厅、山西摩洁美术馆、榆次陌上美术馆等,让喜欢美术的人们随时可以观摩学习大师们的作品。
梁金梅最喜欢去的是太原市最具规模的太原美术馆,馆内有各种规格的展厅10个,另设有中央大厅、学术报告厅、会议室、艺术超市、艺术家沙龙、儿童美术天地、休闲咖啡厅等多功能休闲娱乐的配套设施。该馆常年承担美术作品、文献的征集、收藏、陈列、展览,并利用美术资源开展教育推广、学术研究、对外交流和休闲服务,全年周二至周日免费开放,为广大美术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和学习空间。
2013年太原美术馆开馆,举办了12场精彩展览;2014年举办20场;2015年举办48场;2016年举办50余场;2017年举办77场。“每一场都非常精彩,都能品赏到大师的作品。”梁金梅说。
看电影成了家常便饭
“在省科技馆穹幕影院躺着看免费电影《冰雪的世界》,感觉好像在宇宙中漫游。”在太原经商的杨韶军一提起在省科技馆看过的电影《冰雪的世界》,仍难掩兴奋。省科技馆穹幕电影院为圆顶式半球形结构,采用无缝拼接金属银幕,视域范围可以达到360度。
“小的时候看电影看戏,就像过节一样。”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杨韶军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看电影主要靠电影放映队。现在,仅全省电影放映公司就有337家,还有遍布城乡的各种电影院线,以及手机端的移动电影院,都让看电影成了家常便饭。
杨韶军不仅喜欢看电影,也是一个十足的电视迷。近几年,他特别关注本土出品的电影电视。
“山西影视集团出品的40集电视剧《于成龙》2017年1月3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首播后,大年初二又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重播,被业界赞为‘史上罕见的一剧两开年’。两会期间又在一套的上午时间继续播出。情节跌宕、扣人心弦,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杨韶军一说起来,仍然激动地竖起大拇指。
山西电影生产始于1935年,山西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58年。1998年10月至2008年8月,山西电影制片厂共摄制电影故事片(含戏曲片)63部,其中,系列三部曲《暖春》《暖情》《暖秋》成了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成果和山西电影的著名品牌。
2016年以来,山西影视集团就研发创作生产发行影视作品89部,其中,主导创作生产的《于成龙》《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等4部电视剧全部在央视一套、八套黄金时间播出。
据悉,山西影视集团旗下的山西电影有限公司、山西电影制片厂于7月11日推出本土创作+本土人才的院线电影《如梦晋阳》,现已进入摄制期,2020年春节档将在省城影院作为贺岁大片上映。
家门口就能看大戏
“9月11日,由省文旅厅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京剧专场演出在我校新平旺校区活动中心举行。这次演出由山西省京剧院为同学们带来‘红色经典京剧晚会’。”大同大学校长冯峰说。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节目《平原作战》“披星戴月下太行”、《红灯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沙家浜》“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杜鹃山》“刑场”“家住安源”、《江姐》“绣红旗”等片段……艺术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前辈们的革命情怀。
精彩的内容,精湛的表演,让学生们“看了还想看”。谈起戏剧进校园,冯峰深情表达内心的激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山西省京剧院的艺术家以精彩的表演,让同学们近距离欣赏国粹京剧艺术,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红色经典的熏陶,对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像这样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省京剧院常年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有‘红色经典京剧晚会’走进各大高校,还有很多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常年在大学校园内唱响,送来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莘莘学子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爱上京剧。”冯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他对京剧尤为热爱,也非常关注省京剧院举办的各项活动,对京剧院近些年推出的《紫袍记》《陈廷敬》《长乐未央》《文明太后》等剧如数家珍。
山西是戏剧文化大省,共有地方剧种52个,其中有19个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山西省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公共演出,每年开展“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省文旅厅调动全省近200个文艺演出院团,赴全省各个乡村进行演出。
“以前看戏是大事,一年也就看一两场。现在太方便了,省里开办‘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民生工程,不仅在家门口能看到大戏,而且还能看到省里大院团的艺术家演出的各种精品剧。戏剧、舞剧、说唱剧、交响乐、民乐等等,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冯峰说。他觉得现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史莉采写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本版责编:崔如意 版式/制图:刘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