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沙沙……”喷水声、冲刷声、吸尘声,伴随着固定的乐曲响在晨雾里,这是五台县城居民每天清晨最熟悉的一种声音。每天清晨,在五台县建成区447公顷的范围内,45辆喷洒、清洗、拉运保洁车就全部出动,在116条主要保洁道路、全长25公里的路面开始作业。
五台县住建局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副主任刘云飞扳着手指头说:“我们每天重复着四件事,倒桶、装运、过磅、进入垃圾场,周而复始,让县城干干净净。”老刘的话总结了五台县垃圾处理的工作流程。
从每天清晨4时开始,280名环卫工人就要将建成区内812个垃圾桶和430个果皮箱内的垃圾,分次分批运往6公里以外的垃圾处理厂。
城区净源生活垃圾处理厂位于台城镇东岗村东南山沟里,2015年开始运行,占地面积5.87公顷,服务年限14.5年,日处理垃圾95吨,库容量69.65万立方米。每天在这个地方,环卫工人都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要求,对进场清运车辆进行性质检验、过磅、计量后进入填埋库区,按指定位置卸料,摊铺厚度不超过0.3米至0.4米,碾压机要对摊铺层上面及侧面进行连续碾压,反复摊铺碾压5层至6层,高度达1.9米至2米,还要喷洒药剂,中期覆盖黄土0.5米。
以上垃圾处理的工序都在忻州市生态环境局五台分局的监督下进行,去年,这个垃圾处理厂处理生活垃圾2.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告别了垃圾处理厂,记者又走进了县住建局下属的污水处理厂。一进厂区,看到的是绿荫如画,宏大的过滤池,曲曲弯弯的滤化管道,这些设备将汇集起来的污水变成清水,再次使用。该污水处理厂厂长刘国成告诉记者:“厂里已经过3次提标改造,达标后的废水可以再利用。”据悉,该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是复合A/A/O+微絮凝过滤工艺,设计处理规模每天1.5万吨,设施完备,有复合生物反应池、中间水池、混合反应过滤池、接触消毒池改造、滤池反冲洗废水沉淀池等。后来又经过提标改造,出水标准提升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进一步提高了污水利用率。
刘国成告诉记者,处理后的“中水”主要用于县城园林绿化、环卫街道洒水及下游灌溉以及厂区用于加氯间、污泥脱水间及厂区绿化。去年收集处理污水381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8.6%,“中水”利用率为25%,有着明显的社会、环保、经济效益。家住台城镇王家沟村的环卫工人闫福良高兴地说:“我们洒水、浇灌用的全是处理后的回用水,一点异味也没有。”
垃圾不落地,废水再利用,居民们笑开颜,纷纷告诉记者:“我们的生活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如今的五台县,正大踏步走在建设天蓝、地绿、城靓、人欢笑的园林式新县城的路上。
本报记者程国媛 本报通讯员金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