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政法

人民至上、为民造福。我省精准发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晒晒咱的高品质生活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事关群众安居乐业、安危冷暖的实际问题,坚决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做实做好就业、增收、教育、技能、医疗、防疫、文化、体育、保障兜底等民生工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发展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日前,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工厂一线,聆听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倾听基层人民对“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愿景和期待。

绣花机绣出致富路

  从一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妇女,到拥有一技之长的“绣娘”,兴县奥家湾乡车家庄村村民郭丽花不仅换了“身份”,生活也因为县里的扶贫车间项目而发生改变。用她的话说,现在是守着娃,绣着衣,养活自己还顾家。
  兴县曾是我省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多,青壮年大量外出,农村留守妇女成为有时间、有精力,但缺技能、缺信息的闲散劳动力。为了让她们在家门口就有活干、能挣钱,实现稳定脱贫,兴县积极招商引资,在县城东西方向兴建了两所扶贫车间,发展和培育产业。
  足不出户,打工挣钱。扶贫车间外的灰色外墙上,“扶贫车间促脱贫,扶志扶贫兴产业”的标语格外醒目。宽敞明亮的车间里,电动缝纫机“噔噔噔”作响,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像郭丽花一样在扶贫车间上班的,一半都是附近村里的贫困户。“以前是种在地上,收在天上,现在经过培训上岗进入车间,裁缝不在话下,操作绣花机俺也是好手。”心灵手巧的郭丽花跟着师傅仅仅学了两个月,就能独自上手,每天可以缝制100多件,还当上了厂里标兵,成为后道工序车间组长。
  靠着学来的手艺,瘦小的郭丽花练就了一副“铁身板”,从抱孩子的“孩儿妈”变成不出城的“巧绣娘”,一个月能拿到2600元薪水,成了全家脱贫致富的主力。“像我一样的妇女有很多,大家会根据自身情况到车间缝制,电动缝纫机转起来,针线‘走’起来,大家的腰包也就一天天鼓了起来。”对于未来,郭丽花说,她靠缝纫脱贫,也要靠缝纫致富,要继续提升自己本领,多考取几个证件,当一名技艺精湛的“绣娘”。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我省各级各部门、广大民营企业躬身入局,无论是发展手工产业,还是外出务工,无论是开网店,还是搞乡村旅游,广大贫困妇女被动员起来,踊跃参与脱贫攻坚,展现妇女的飒爽英姿,让高品质生活愿景在乡村振兴中擘画成形。

本报记者杨文俊

家门口打工 腰包鼓起来

  “在杏花园农庄打工,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年能挣到近2万元,还能照顾到家,我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阳高县长城乡二十六村村民李龙芳笑盈盈地说。
  杏花园农庄的负责人叫张月英,是长城乡正宏堡村人。曾在外打拼时了解到家乡将开发旅游,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的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家乡的旅游发展,于是,她决定回乡创业,开办了集接待、吃饭、住宿、旅游向导、摄影等为一体的农家乐——长城乡杏花园农庄。张月英通过经营农庄不仅推动了家乡的旅游发展,还帮助当地百姓解决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张月英雇用的员工大部分都是贫困户,目前共雇有4名长期工和11名临时工,其中有11个人都是贫困户。
  “我们雇用的员工主要是在农庄从事做饭、配菜、打扫卫生等工作。其中有一个长期工一年可以挣到6万元,挣得最少的一年也可以挣1万多元。临时工中也是干活的类型不同,工资不同,最多的一天可以挣到150元,最少一天可以挣到50元。”张月英介绍。
  “我家一部分的豆类土特产都是张月英在农庄给我卖出去的,有她销售不用愁。”
  “我们全乡每年光靠张月英就能卖出3万斤土豆,她真的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还有胡麻油每年也不少卖呢!”
  ……
  提起张月英,长城乡村民们都是既高兴又感激。
  杏花园农庄为前来走长城的游客提供了便利条件,间接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长城乡旅游,年平均接待人数可达8000多人,还有一些北京客人每年都会专门带家人来到农庄体验乡村生活。
  张月英时刻把家乡父老的脱贫致富挂在心上。接待过程中,她发现客人对当地的土豆、莜面、豆类、小米、胡麻油、羊肉等土特产十分看好。于是,她在农庄不断地帮助村民们推销本地的土特产,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邓伟强 赵海霞

药品价格降 百姓实惠多

  家住太原市迎泽区的李俊芳大娘和老伴一个患有高血压,一个患有糖尿病,每个月买药的钱是家里开支的重头,以前买药总是哪个药店便宜去哪个药店。如今,李大娘每月固定在社区医院开药买药,我省实施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让他们日常用药药价大幅下降。
  “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吃药最贵。”李大娘告诉记者,她和老伴需要长期服用4种药,其中一种用于降血糖的阿卡波糖,1个月需要服用3盒,原来1盒的价格是61元,实行带量采购后的价格是5.42元,1个月可节省160余元,再加上其它3种药,老两口一个月就可节省开支600余元。“以前阿卡波糖贵,吃药时都要掂量一下这颗药多少钱,现在好了,省下的药钱可以改善生活了。”
  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是由医保部门组织的“团购”。如今,更多常用药和耗材通过价格谈判、集中带量采购惠及寻常百姓。
  治疗高血压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原来一盒24元,现在一盒0.49元。从2019年12月1日起,我省在全国率先全面执行国家组织“4+7”试点扩围结果,25种药品平均降幅59%,全省1年可节省药品费用约5亿元。此后,我省陆续全面执行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第二批32种中选药品,第三批55种药品191个产品,既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抗菌素等常用药,也包括抗癌药等重大疾病用药。这些药品平均降价53%,最高降幅95%。
  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落地同时,我省积极组织全省公立医疗机构组团联盟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试点工作。首批19个产品中选并在全省落地执行。除了药品,公立医疗机构心脏冠脉支架组团联盟谈判结果落地执行,中选产品平均降幅52%,预计1年可节约2亿元。98家医疗机构执行京津冀“3+N”人工晶体类联合带量采购和使用中选结果,44个中选产品平均降价46.4%……随着集中招采制度机制不断完善落地,将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

本报记者高建华

奉献的晚年很幸福

  晚年生活怎么过?幸福生活怎么来?杨贵山在退休近20年的时间里,满怀激情做公益,坚持不懈学雷锋、讲雷锋。如今,82岁的他,眼不花、耳不聋,噌噌噌爬5层楼不需歇脚,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标兵”“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90多项荣誉,真正活出了人生的又一次精彩。
  杨贵山当过兵,1991年由部队转业到太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迎泽分局工作,2002年退休。他把学雷锋、做好事当作了毕生的追求。杨贵山生活简朴,却将工资节省下来积极献爱心。30多年来,资助了近40名贫困学生,多次看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和福利院的孤儿,捐款给汶川等受灾地区,累计支出30余万元。2016年,太原市双塔东街二社区一居民的儿子考取四川航空学院,但家中无钱供读。杨贵山知道后马上和老伴商量并送去了3万元,让孩子顺利上学。
  2013年底,杨贵山自发组织了一支“杨贵山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大家进社区探望孤寡老人,上大街慰问环卫工人,自费开展各种各样的帮扶活动。现在,“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已经发展到380人,按服务项目分为护学组、义务理发组、义务献血组、为老服务组、扶贫组、反扒组、护理组、宣传组和雷锋班等。护学组每天坚持在校尉营小学大门外,协助老师把1000余名学生安全送到家长接送点。为老服务组坚持在校尉营社区、铁匠巷社区、海边街社区对失能老人进行日间照料。
  退休以来,杨贵山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义务讲述雷锋故事、长征故事等革命传统教育,先后被60余所中小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在庆祝建党98周年之际,他为太原市迎泽区小学生作了“听革命故事,做党的好孩子”的主题宣讲。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建党95周年,他深入社区、公园、火车站、学校等地,讲述长征故事20余场。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杨贵山将重要会议精神整理成册,向周围干部群众一年宣讲30余场。

本报记者陈俊琦

法律援助为咱撑起保护伞

  “多亏了法律援助中心,不然,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讨回我们的血汗钱。”26位农民工热泪盈眶地向高平市法律援助中心表达谢意。
  时间回到今年7月31日,田某某等26名农民工来到高平市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他们为韩某的承包工程施工,被欠工资132388元,多次索要无果。无奈之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进高平市法律援助中心。
  工作人员听了田某某等人的叙述,得知他们收入微薄、经济困难,符合法律援助规定。于是,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并指派山西炎焱律师事务所律师焦春花和司钰清共同承办此案。律师详细了解情况后得知,田某某等26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人欠条信息不完整,有的人没有欠条,有的人支付过部分工资,有的人始终未支付工资……两位律师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将他们的身份信息、欠款金额、证据等分别统计,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考虑到当时还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当事人人数众多,两位律师希望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以便更好更快地为大家追回劳动报酬。
  随后,两位律师多次联系韩某,向对方讲明国家针对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政策及法律保护力度,告知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后果,充分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与对方沟通,最终对方同意调解并支付所欠工资。8月11日,韩某在律师的见证下与当事人代表田某某达成协议并及时履行。
  近年来,我省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健全援助服务网络,深化便民服务举措,实施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我省法律援助工作解答咨询137万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7万余件,帮助受援助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近2亿元。与此同时,“实施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连续两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省司法厅组建了4000余人的专业法律服务队伍,共解答法律咨询48.8万人次,群众满意度99.9%。

本报记者杨文

技能培训让我就业成才

  红毛衣,马尾辫高高绑起,戴着耳麦,伴着欢快的音乐,奥美琴带着教室里的大妈大姐护工学员们一起做手操,开心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
  这是寿阳县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培训课堂上的一幕。奥美琴是兴县人,是山西红马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护工讲师。3年时间,她从一名家庭主妇奋斗成为一名受学员尊重和欢迎的护工讲师。原来,奥美琴结婚生孩子后,一直在家带孩子。2017年,她在吕梁参加了护工管理班培训,2018年走上讲师之路。
  “怎么能让课堂更生动,让学员快速掌握护理知识,我可没少下功夫,每天下班回家后查资料、做课件。”3年磨练,奥美琴授课越来越娴熟,先后获得多个职业技能大赛奖,还参与了商务部家政教材的编纂。
  奥美琴成长、成才的3年,正是我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的3年。2017年2月,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思路,从2018年到2022年,对各类劳动者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00万人,逐步实现“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目标。2018年起,“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连续列入每年省政府民生实事之一,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基础性战略工程,持续大力推进实施。对全省劳动力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滚动式和项目制培训。目前,全省完成技能培训300多万人,涉及餐饮服务类、家政服务类、护理类和计算机类、新能源、新兴产业、制造业等150个职业(工种),培训人数居全国各省市前列,在全国就业市场中,山西输出劳动力竞争力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通过培训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
  “参加政府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是我一生的转折点。”奥美琴说,“培训一人就业成为护工,可以幸福两家人,我正在从事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事业!”

本报记者高建华

一网通办一门通办真方便

  办事速度快不快,群众最有发言权;办事服务好不好,群众的感受最真切。
  11月24日,运城市平陆县张村镇居民小关十分焦急地赶到张村派出所,告诉民警说其弟弟在临汾务工,不慎将身份证丢失,务工单位最近要集中办理保险业务,咨询是否需要弟弟亲自回来补办身份证。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派出所民警耐心地向他介绍了省公安厅推行的“一网通办”“一门通办”便民政策。关某经过简单操作培训熟练掌握了操作程序,便电话指导弟弟网上自助申请补办身份证,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方便快捷的网上申办免去了弟弟来回奔波的烦恼。
  群众办什么事麻烦,就将其列入改革范围;办什么事困难,就将其纳入必须解决范畴。小关感受到办事便捷的背后是山西公安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建设“一网通办”平台,打通了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
  位于太原市河西闹市的和平南路派出所,是全国首批百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之一,也是最早应用山西公安大数据的派出所之一。“2018年6月启动‘一网通办’后,54%的业务都能在网上办理,以前基层派出所大厅群众常常排长队办事,现在这种情况大大减少。”和平南路派出所所长刘宝强说,“一网通办”启动后,山西公安将377项业务转移上网。现在,各种证明、审批业务,群众通过云端就能自助办理,大大节省了跑腿时间。
  “以高质量的公安工作保障和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这是公安部门的不懈追求,也是公安部门的职责所在!”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优化完善“一网通办”平台,继续开发更多贴近群众需求的新功能,把平台打造成为集办事办证服务、安全法律顾问、宣传教育阵地为一体的精准投放集约化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将山西公安服务模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报记者李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2-02期

  • 第2020-12-01期

  • 第2020-11-30期

  • 第2020-11-29期

  • 第2020-11-28期

  • 第2020-11-27期

  • 第2020-11-26期

  • 第2020-11-25期

  • 第2020-11-24期

  • 第2020-11-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