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

从我做起“禁限塑”

  4月24日正值周末,省城长风街“美特好”超市里,市民王欣然拿出了准备好的布袋,把结好账的物品放进去。记者随机与她聊起了天。王欣然告诉记者,用自带的布袋购物她已经坚持很久了,而且生活中也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制品。
  临近中午,省城桥东街的一家小吃店正在打包外卖,不一会儿,骑手取餐开始送外卖。每天,这样一份份塑料包装的外卖送到了客户手中。记者观察了一下,从骑手手中提着的外卖包装看,大多为塑料材质的手提袋,也有小部分的纸袋,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外卖小哥,他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外卖特别是小食店,还是以塑料袋为主包装食物。”
  塑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应对塑料污染,事关人民群众健康,事关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去年,我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吹响白色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1年来,全省上下积极响应,合力开展“禁塑限塑”行动。今年,“限塑令”再次升级,一次性餐具、外卖包装、塑料袋等从“限制使用”变为“禁止使用”,这也引起了王欣然的关注。她告诉记者:“现在使用塑料袋的人还是很多,塑料袋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这些塑料袋留在环境中,长时间都不会降解掉,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几年前,王欣然去农村的亲戚家做客,当时亲戚家正在建房,开挖地基时挖出了很多白色的残留物。亲戚告诉她,这是被埋了10来年的塑料袋,这件事让她对白色污染有了深切的认识。
  王欣然说:“今年,‘限塑令’升级成‘禁塑令’说明了国家对白色污染的重视。塑料制品如果焚烧影响空气质量,如果掩埋则不可降解最终污染土壤,我们是方便了,但是子孙后代就要遭殃。我从媒体上了解了不少‘禁限塑令’的政策,国家都有详细的规划和明确的规定,主要是从源头上禁止企业生产,流通上禁止企业销售,宣传上倡议拒绝使用塑料制品,替代上研发新的产品增加回收渠道等方面进行管控。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但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提升市民拒绝塑料制品的自觉性。如今,塑料制品已深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大家从自身做起拒绝白色污染,才能让这些好政策落在实处。”
  “‘禁限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和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个过程中带来的不方便也必然出现。”王欣然认为,现在,国家各级各层面都高度重视“禁限塑”,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可降解产品和塑料制品替代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只要大家从自身做起,凝聚起社会共识和正面力量,“禁限塑”才不是一句空话,最终才能成为现实。
  采访结束时,王欣然说,她今后将继续从自身做起,拒绝白色垃圾,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并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宣传“禁限塑”的意义,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到白色污染的危害,加入绿色低碳生活的行列中,用自己的点滴行动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程国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5-05期

  • 第2021-05-04期

  • 第2021-05-03期

  • 第2021-05-02期

  • 第2021-05-01期

  • 第2021-04-30期

  • 第2021-04-29期

  • 第2021-04-28期

  • 第2021-04-27期

  • 第2021-04-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