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科技

盘点“植物家底”的“花农博士”

  夏日炎炎,蝉鸣声声。太山脚下的太原植物园科研中心,工人们洒水栽树,错落有致的绿色植被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天热了,这里的植物也需要‘避暑’。”初见太原植物园濒危珍稀植物引种驯化基地的植物学博士任保青,戴一顶麦秸秆编的宽檐草帽,黝黑的面庞挂着微笑,迎着烈日,站在试验田上,修长的身影挺拔健朗。
  “翅果油树是山西特有物种。”任保青指着树上的小绿果说:“它在恐龙时代就出现了,有一定的生态效益,根系特别深,可以生物固氮、防风固沙,营养价值很高……”聊起这些,任保青颇为兴奋。放眼望去,两侧广阔的试验田,都是高低错落的植物,文冠果、翅果油、胡桃楸、丽豆、流苏、丁香、竹叶椒、异叶榕……铭牌上的名字一眼就让人心生欢喜。花圃绿丛中,种着几株长相奇特的植物,看上去酷似狼尾巴。“它叫狼尾蕨,和大多数蕨类植物一样,喜阴怕热。”任保青介绍。在他眼中,太原植物园濒危珍稀植物引种驯化基地新引入的“红双喜”月季才是他的心头最爱,他指着一片粉黄混色的月季花丛,“闻一下,香不香?没见花影就能闻到花香,它的花瓣还会变色。”言语间喜不自禁。
  “其实还有一种花特别漂亮,叫太行花,每年早春开花。小白花一盛开,乳白色的花瓣与嫩绿色叶片相互映衬。3年前我们从山西南部引种回来,现在它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任保青介绍,在太行山众多珍稀植物里面,有不少植物花卉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太行菊、太行花和独根草被称为“三大绝壁奇花”,是太行山的独特物种。为保护该物种,太原植物园科研团队决心引种。而且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太行菊“表现非常好”,很快适应了盆地的气候条件,现已成为植物园一个重要的“打卡点”。
  “歌里唱‘人说山西好风光’。研究了山西的植物,才知道咱们自然资源的‘家底’有多丰厚!”每次野外考察回来,任保青就忍不住感叹。多年来,任保青的足迹遍布三晋大地乡野山间。“盛开的铁线莲家族成员们……”“山西珍稀物种:腺毛肺草、太行菊、太行花……”“野外考察收获了翠雀、柳兰、水金凤、花锚……”打开任保青的微信朋友圈,每一条动态都图文并茂,新的野生物种,更是被他视若珍宝。
  奔波的日子里,任保青白天采摘标本,晚上登记、压制、烘烤、查阅文献。一个植物标本,除了标本本身,还需要一份专属的植物“户口”——记录采集日期、编号、产地、生长环境、海拔高度等信息。标本采集工作结束后,任保青驮筐里收获满满,植物“户口”写满了一个又一个小“账本”。
  在植物领域,任保青深耕了数十年,先后撰写了《山西紫草属植物新资料》《山西百合科植物新资料》《山西兰科植物新资料》等论文,填补了山西植物研究的诸多空白。在任保青和团队的寻访下,“老鸦瓣”“黄花油点草”“细小景天”“野生蕙兰”等植物被意外地发现。
  “我做的事(科研)没有终点。接下来,我们要把触角延伸到整个华北地区,继续发现、保护濒危植物物种,收集、引种新优植物物种来太原‘落户’。”说到这儿,任保青眉头紧锁,“一些野生植物濒临灭绝,我得与时间赛跑!”

郭亚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10期

  • 第2022-08-09期

  • 第2022-08-08期

  • 第2022-08-07期

  • 第2022-08-06期

  • 第2022-08-05期

  • 第2022-08-04期

  • 第2022-08-03期

  • 第2022-08-02期

  • 第2022-08-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