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副刊

象征权力与地位,用于古代贵族的仪仗仪式

“止戈为武”话玉戈

  •   中国的玉文化已有数千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玉戈是流行于商代时期的一种玉制兵器,主要为古代高级贵族的仪仗仪式所用,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楚王墓玉戈(见右图),宽17.2厘米,高11.2厘米,徐州博物馆收藏。玉戈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西侧第四室门道北侧的扰土中,质地细腻,色泽温润,玉料为新疆和田青白玉。玉戈短援、长胡,胡刃上有一棘刺,刃厚0.35厘米。阑侧三穿孔,方形内,内上有一横三角形穿孔,孔长0.9厘米。援及胡部主体饰以浅浮雕的勾连云纹。援上、下刃部内侧有阴刻双线边框,框内阴线刻小“S”形纹。间部用阴线细刻成四个大的“S”形纹。援、胡之下透雕有一只凶猛的螭虎。螭虎头上尾下,略成“S”形,虎口大张,利齿外露,尖耳圆腮,细长腰,背有毛羽三缕,丰臀,尾上卷,作奔走状。玉戈主体两面纹样相同,戈内上角作一缺弧,尤为突出的是戈内两面纹样的差异。一面浅浮雕猛虎,昂首张口长啸,利齿尖耳,肢体随戈内穿孔形状作“U”字形卷曲回环。另一面浅浮雕朱雀纹饰,朱雀直颈挺首,有后斜的羽冠,突额圆睛,钩喙开张,长尾披垂,双爪上扬。整件玉戈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动物形象生动传神,堪称西汉玉雕艺术品中的上乘佳作。
      玉戈是一种特殊质地的戈,结合了美玉高贵、润泽的秉性与武器威严、杀伐的气息。显而易见,玉戈不是一种实用性兵器,却具有非比寻常的尊崇。夏商周时期,随着青铜戈的出现,玉戈成为一种有着特殊意义,体现威武、象征权力的权杖器具。玉戈作为非实用性的武器和专用礼器的出现,标志着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时代肇始。
      在古代,出征前要进行祈福祷告活动,这些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祭拜天、地、祖先,向神灵求福消灾的祭祀。这些仪式往往都是以唱歌舞蹈的形式进行,带有兵器性质的玉戈就成了征战前向天地祈祷胜利,祈求参战将士人身安全、免遭杀身祸殃的道具和护身符。据《礼记·明堂位》记载,武王、周公制大武乐,舞者头上要戴“冕”,手执“朱干玉戚”和玉戈等和歌而舞,就是对这类活动的记述。
      戈从生产工具发展成战争工具,直至成为祭祀工具和礼仪工具,其材质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很难说清楚青铜戈和玉戈出现的先后次序,但可以明确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了玉戈。玉戈是用玉做成的戈,其基本组成部分是有刃的“援”和嵌入木柄的“内”,内又有直内和曲内之分。后来,从提高实用性、增加杀伤力的实战意义出发,青铜戈在“援”和“内”相接处出现了上下的突出物——“阑”,“援”的下部也逐渐延伸出来,称为“胡”。玉戈作为一种仪礼用器,其发展演变主要基于彰显威仪性的考虑,并没有全盘接受以实战为要务的青铜戈演化轨迹的影响。
      “止戈为武”,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成语原意指止息兵戈才是武功,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人用它表示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战祸,求得和平;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字拆开看就是一个“止”字和一个“戈”字,而且是一个带阑的戈。止戈,当然内含制止战争的意义。“止戈为武”,寓意用武力保卫和平的精神,蕴含了辩证法理念和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戈自产生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在秦汉以后随着兵戈逐渐衰微,玉戈也结束了它辉煌的历程和使命。不过,兵戈的文化影响已经深深融入民族文化血脉之中。

    胡胜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11期

    • 第2022-08-10期

    • 第2022-08-09期

    • 第2022-08-08期

    • 第2022-08-07期

    • 第2022-08-06期

    • 第2022-08-05期

    • 第2022-08-04期

    • 第2022-08-03期

    • 第2022-08-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