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运城·盐湖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初秋时节,驾车驶入运城市盐湖区解杨路,两边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柏油路笔直平展,两侧绿化错落有致,游园内蜿蜒的红色步行道分外亮眼。解杨路是盐湖区文旅项目中高标准打造的一条县级路,东郭镇蚩尤村就在这条路上。
“蚩尤村没有集体经济,耕地少,且多是滩地和沙坡地,经济发展底子薄弱,严重制约着村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蚩尤村党支部书记曹涑盛说,这两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我们村以“文化兴村”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在区政府的投资支持下,我们建起了蚩尤文化广场。”曹涑盛介绍道,近年来,蚩尤村经过不懈努力,“蚩尤祭祀”和“蚩尤战鼓”已申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山西省鼓乐大赛演出。
蚩尤村的发展是盐湖区以文旅兴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盐湖区立足东郭镇虞坂古盐道蚩尤古部落遗址、九龙山风景区等文旅资源,发展特色民宿、文化体验、主题研学等项目,用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游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转变,为东郭镇带来发展新机遇。
盐湖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舜帝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河东盬盐文化源远流长。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盐湖文化”“关公文化”是其中的两张王牌,随着全区对文化开发的不断升级,文旅产业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
常平村是关公的出生地和成长地,当地高度重视关公忠义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更是得到市区两级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常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成立山西常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全体村民出资入股,以特色小吃为突破口,打造“常平味道”美食街,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不仅如此,盐湖区还把城乡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助推乡村振兴,实现景区与消费相结合的文旅发展模式,让寂静的村落热闹起来,让更多的村民富裕起来,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壮美蓝图。
芦燕娟
B 晋中·灵石
公益电影进农村 文化惠民暖人心
“放电影啦!村民们注意了,吃过晚饭赶紧到文化广场看电影,今天放映的是《我们是第一书记》。”8月22日晚7时刚过,灵石县静升镇张嵩村村委会就通过大喇叭通知村民看电影。消夏夜晚,聚集在银幕下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带着板凳在广场上等待电影上演。
“平时在地里干活,晚上早早就睡了,如今电影公司将电影送到了家门口,吃过晚饭全家就都来了,虽然都有电视,手机上也能看电影,但我们还是十分怀念一起看露天电影的感觉。”放映现场,一位60多岁的村民高兴地说。
“以前大家最喜欢看战争片,现在对科教片和故事片更感兴趣,天还没黑村民们就带着板凳守候在幕布前,电影还没结束,他们就开始询问下场电影什么时候放,放什么片子。”放映员王红兵说。
“电影下乡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通过发挥电影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特性,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精彩的文化盛宴,让乡村的夜晚更加有声有色。村民通过观看电影不仅回味了过去,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张嵩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晓伟乐呵呵地说道。
基层电影放映的健康持续发展是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发展基层电影事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灵石县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抓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广泛宣传,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接续播放,弘扬了时代主旋律、传播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灵石县电影公司总经理曹计宏说:“2022年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数为3432场,受疫情影响,放映工作推迟了几个月,近期,我们加大人力投入,组织了15支放映队伍深入全县286个村加紧放映,截至目前已经放映1232场。下一步,在保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覆盖率的同时,会进一步向学校、社区、企业、文化广场等场所延伸,提高公益电影覆盖率,打通文化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芦燕娟 赵青
C 大同·灵丘
村庄演出打造乡村振兴新IP
8月23日,灵丘县红石塄乡上北泉村的几位妇女聚在村东头荷花池的舞台上排练节目,曾经的老党支部书记郑海水已经70岁了,一边欣赏着,一边提出自己的意见。
“昨天晚上的实景演出,观看台上座无虚席,有几位江苏客人看后连连夸赞,演员听后特别激动。这不,晚上躺在被窝里,突发灵感,脑子里就酝酿出了一个新节目。”村民郑海英大妈乐呵呵地解释。
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的上北泉村,因村北有一泓喷涌清冽的甘泉而得名。这里地处唐河大峡谷之端,生态良好,气候宜人。郑海水任村党支部书记时,带领全村村民在沟壑梁峁遍地植树,换来了群山四季青、山村似花园的美景。上北泉村森林覆盖率达75%,是灵丘县的水果之乡。
怎样让好环境好风景变成自己的好光景,县乡村三级发力,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邀请大同资深导演薛晋诞执导,于2015年推出《山水北泉》实景演出,成功将文化融入好风景当中。
“演员全部是村民,我们把乡村、田园、山水、农耕和历史文化融入实景演出中。节目接地气、有温度,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每年演出40余场,接待观众15万余人次。”郑海水说。打好文化牌实现双丰收。上北泉村以文化为支点发展乡村游,拉动当地收入300万元,带动村民每户增收8000余元。
“文化建设重在坚持、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完善,才能发挥更大的成效。”薛晋诞说。2018年,《山水北泉》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内涵,宽袖舞、将士舞、盾牌舞、灵丘道情等具有古典民族特色的节目陆续上演,将灵丘历史变革等融入节目之中。演出队伍日趋壮大,除本村村民外,红石塄村舞蹈队、夕阳红队、红石塄秧歌剧团、上下沿河村健身队以及县罗罗腔剧团等队伍也纷纷加入,近200名村民登台,将山风水韵的沧桑、男耕女织的辛劳和上北泉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演绎得淋漓尽致。2020年,该村又在唐河岸边,开辟出80亩的场地,融入非遗文化元素,为上北泉的旅游再添新景。晚上游客在欣赏完实景演出后,可进入非遗文化展演园区,看舞狮、赏古老打树花、观百年传承的云彩灯、品国家级非遗罗罗腔戏等。
实景演出让上北泉名气远播。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游客慕名而来,上北泉实景演出成为叫得响的一块文化招牌。
王鹏 马明清
D 长治·潞城
特色文化为农民带来“快”效益
清凌凌的辛安泉水、如黛的青山、五彩的山花……一条旅游慢道将您载入休闲娱乐、避暑胜地和天然氧吧的潞城。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支线与卢医山和辛安泉镇片区旅游慢道的建成,打通了潞城区南北大通道,也给市民提供了一个观赏自然风光的好去处。人们漫步在彩色旅游慢道上,欣赏着乡村美景,感受着当地文化魅力。
一路南行,来到素有“上党小江南”美誉的浊漳河畔的辛安泉镇西流南村。这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泉水涌成溪流,顺着景观渠缓缓流淌。民俗公园桃花会、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潞城鼓乐”文化展演、革命党史展板展览、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展销会、传统汉服展示、美食现场烹饪……西流南村依托旅游慢道交通优势,充分发掘生态资源,举办了一系列以“文化”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活动,引得远道而来的游客品田园风光、看民俗表演、尝特色美食、享乡村生活。
集中成线的旅游产业,盘活了农村经济,为农民带来了“快”效益。在西流南村的毓芳园文创产品展销厅,木雕、布老虎、手工鞋垫等充满地方特色的作品整齐地摆放在展台上,精细的做工在展现当地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西流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庆祥介绍:“这些精美的木雕都是村里手艺人纯手工雕刻出来的,这些布艺产品全是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放在这里既可以让游客观赏,也可以作为工艺品进行销售,增加村民收入。”
走出风光旖旎的西流南村,转弯便是古色古香的原起寺。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起寺临近浊漳河,建在凤凰山巅,宁谧幽静,是一处名胜荟萃、奇观遍布、山清水秀的旅游胜地。围绕着这块文化瑰宝,周边的农家乐、漂流、采摘园等娱乐配套设施悄然兴起,为游客提供了别样的体验,让旅游内容更加丰富,也让当地村民多了一份收入。
沿着长邯古道修建的旅游慢道,以文化为依托,集游览、娱乐、观光和休闲于一体,打响了潞城的本土品牌,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王强 晋贝贝
点 评
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下更大功夫,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包括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在内的五大领域的全面振兴。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和价值追求,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提供内在支撑和强大动力。
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就没有真正的乡村振兴。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传承和弘扬几千年农耕社会孕育的优秀乡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汲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丰富养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时代乡村文化,全面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村的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都焕然一新,让广大群众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为此,要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培根铸魂工程,大力推动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根本上涵养乡风文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乡村文化振兴归根结底是为了农民,是为了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特别是乡村文化能人和本土文化队伍,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导、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乡村文化振兴。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吸引文化企业、文化工作者、大学毕业生等深入乡村发展,推动更多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来到农村、留在农村,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各方面活力和能量,共同为乡村文化振兴出力添彩。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乡村恬静、自然的简单生活。对于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乡村而言,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可谓正逢其势、恰逢其时,有利于加快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和旅游文化产业。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提升乡村文化治理能力。乡村文化的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治理。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党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更加注重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协作互助的优良传统,更加注重培育文明有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更加注重强化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更加注重倡导守望相助、共度时艰的人际关系,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特殊性,发挥乡村文化“自组织”的力量,构建乡村文化多元共治协调机制,持续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常瑞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