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驻华使馆代办 纳祖明
孟加拉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参加这样的一个论坛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在过去几十年,人为的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一直是人们谈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排放的历史责任、涉及差异化的减排、绿色增长的融资支持以及对气候脆弱国家支持等问题。
对此,中国已经开始了技术努力,以培育绿色能源并使其与化石燃料具有相同的竞争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欠发达国家脱贫问题依然是重要的议题,而且非常复杂。中国可再生能源和碳强度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大希望。我们希望这些技术突破能够有所帮助,尤其是使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和化石燃料价格同样具有竞争力。
孟加拉国政府在2014年制定了国家能源发展框架,推出了一些相关项目以实现减排。启动这些项目,我们投资了1亿美元。
面对当前全球气温上升这样的一个艰难局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作用。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目标来帮助进行减排。去年,我们在发电行业积极引入可再生能源,使得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装机容量中的占比有一个显著提升。
最后,我希望能够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希望能够跟山西进行更多合作,集思广益,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丹麦驻华使馆副馆长、代办 窦雯
低碳发展这个话题恰逢其时。
今年夏天清楚地表明了人类和自然系统对于气候风险是多么的脆弱,这更凸现了气候安全作为优先事项的必要性。即便是在面对全球能源危机的时候我们也坚持这样的观念。
幸运的是,我们不需要在气候安全和能源安全之间做出选择。通过关注可再生能源我们可以兼顾这两个方面,否则的话我们会陷入另外一个高碳10年,巴黎协定规定的1.5摄氏度升温目标就没法实现,这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必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会使全世界受益。
丹麦是一个小国,但是一直致力于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分享我们的经验,来激励其他国家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丹麦和中国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在集中供热、能源建模等绿色合作方面,两国既有政府之间的合作,也有企业参与。
丹麦政府和企业非常有兴趣深化和山西之间的对话合作,希望能够提供具体解决方案支持山西。丹麦公司对于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也非常感兴趣。从黑色煤炭能源到绿色能源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挑战,也是社会经济的挑战。许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我们需要关注绿色转型,这一直是我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此次圆桌会议之前,丹麦大使馆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举办了首届中丹共同繁荣与绿色转型研讨会。会议主题是讨论如何完成绿色和公正地转型,确保凝聚力,实现繁荣和社会公平。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
我们希望今后在国际以及区域一级能够组织类似的研讨会,也愿意在山西举办类似的研讨会。
挪威驻华使馆副馆长、代办 汤柯纳
我们需要采取紧急的行动来应对日益增加的气候风险。挪威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国。根据巴黎协定我们做出了承诺,2030年,我们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将减少至少50%、达到55%。这是挪威2050年实现低排放社会目标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步。
山西向绿色能源的成功转型对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对于能源安全和减少污染、确保山西人民的福祉也是非常重要的。
令人鼓舞的是,山西省正在采取措施来改变其能源系统,引领绿色转型的企业。他们需要这些政策支持,并充分利用市场——中国减排重要的措施就是发展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我想借此机会强调,挪威和中国在碳排放交易方面有着长期合作。我们的这个项目就有很多来自中国和挪威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包括来自山西的专家。
上个月,中国碳市场迎来了第一个运营年。我向你们表示祝贺。我们知道,这个项目需要中国政府在中央和省一级作出巨大努力。全国碳市场的第一年为进一步发展碳排放交易奠定了基础。我想这是目前五年计划当中的高度优先事项,希望双方为这项工作提供宝贵的支持。
我们期待挪威和中国继续合作。
印度尼西亚驻华使馆公使 狄诺
中印两国有着72年的双边关系。
2013年,双方成为全面战略伙伴。2018年,双方签署协议,以协同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GMF)和“一带一路”倡议(BRI)。双方同意在印尼的4条经济走廊建设区域综合经济走廊(RCEC),即北苏门答腊发展成为“东盟经济和商业中心”、北加里曼丹被称为“能源和矿产中心”、巴厘岛是“高科技和创意经济中心”、北苏拉威西为“环太平洋经济中心”。重点项目包括: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双子公园、北加里曼丹绿色工业园等。
在今年7月两国首脑会晤期间,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同意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BRI和GMF的协同作用。成熟的关系也体现在如下数字中:在贸易关系方面,中国是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双边贸易额1234亿美元,中国投资32亿美元;2022年1月至6月,贸易总额达677亿美元,同期中国投资36亿美元。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印度尼西亚致力于2015年巴黎协定。印尼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峰值减少41%。印度尼西亚积极努力将一次化石能源转化为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促进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印尼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潜力同时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印度尼西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因为在过去十年中,印尼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稳步趋势和快速的城市化。
请允许我与大家分享印度尼西亚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巨大潜力:在太阳能部门,印度尼西亚拥有全年稳定的太阳辐射,可带来200多千兆瓦的能源潜力;在风能领域,印度尼西亚拥有60.2GW的陆上风能能源生产潜力,但仅实现154.3MW(0.25%)的发电能力;在水电方面,我国总统今年年初表示,印度尼西亚有4400条河流,适合水电开发,印尼有潜力发电418千兆瓦;在地热能方面,印度尼西亚总地热潜力为29000兆瓦,目前生产2000兆瓦的能源。
印尼将利用这些潜力,继续与中国合作,发展和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厂、能源储存中心、镍冶炼和电动汽车。
在印尼总统访华期间,双方于2022年7月签署了《关于促进绿色发展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重申各自承诺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根据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加强能源转型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新增长,深化绿色经济和清洁能源基础设施交流合作。双方还缔结了多项联合项目,其中一个被称为“北加里曼丹的绿色工业园”已经成为印尼的重中之重,该园区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工业园区,两国还正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厂、大型能源储存和镍冶炼厂。双方还在印尼能源和自然资源部与中国国家能源局的政府对政府层面进行了密切合作,以推动印尼-中国能源论坛下的能源转型。到目前为止,该论坛已经举办了6次。大使馆非常愿意协助和促进双方的沟通,并希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进行越来越多的具体合作。
秘鲁驻华使馆公使 艾丽卡·里萨尔多
秘鲁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们时代的主要挑战之一,并且在全球层面需要果断一致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在最受影响的国家当中表现得尤为严峻,比如对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因此,秘鲁和世界各国一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也是这方面主要国际协议成员。我们的对外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我国在2015年巴黎协定的谈判过程中以及后续的会议当中都展现了我们的领导力。目前,我们在积极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准备会议。
秘鲁坚定地认为所有的国家都应该遵守巴黎协定的相关承诺,遵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各自能力原则。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有责任的相关国家,应该为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行动提供资金帮助。
2021年12月,秘鲁提交了2021年至2030年期间的国家自主贡献,在减缓和适应目标方面,尽可能地展现了我们的决心。比如,承诺我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30%提高到40%,在适应方面通过92种适应措施的路线图确保人民对气候变化影响做好准备……这些措施明确体现了秘鲁采取果断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决心。
当前,秘鲁正在更新2050年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这是综合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从长期范围内指导并推动国家区域和地方层面的行动。这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涉及政府主体、非政府主体、私营领域、学术界、公民社会和土著社区等。这一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与人口生态系统,经济、生产系统和基础设施的韧性,履行我们所作的国际承诺。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利用气候行动对后疫情时期的经济恢复所带来的机会,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可持续之间的互补,通过坚决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并充分认识到我们对于这一代的责任。适当的气候融资、技术发展和技术能力增强能够让我们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
作为应对气候紧急情况战略的一部分,需要逐步转变生产模式,向可持续的低碳经济转型,要使用新能源,增加对新能源汽车清洁技术有韧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因此国际合作非常重要。秘鲁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非常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在不同的资源方面都非常有潜力,特别是水资源。我们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秘鲁建立了两座非传统可再生电厂,一个是太阳能厂,一个是风能厂,每个电厂投资接近1.65亿美元。秘鲁政府希望中国对秘投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保护环境和当地的社区。
我们有着广泛共识,也有巨大空间来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经验。
萨尔瓦多驻华使馆商务参赞 佩德罗·哈耶姆
正如大家所知,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世界各国作出承诺加快减排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但是这些做法还远远不够。因为减排不仅仅意味着减少碳排放,还包括生产方式的变化。我们要向更加生态低碳的生活转变,而不影响经济稳定和整体发展。
我们应该保证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工业及供应链的安全,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持续探索让我们大家今天相聚在此,通过这样的对话和讨论,来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变革,坚持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当今世界,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不仅是这一领域国际合作的坚定支持者,也是绿色领域的先驱。我们希望通过类似平台,向萨尔瓦多这样的国家提供最佳实践机会,并持续推动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
我们也希望能够整体上更进一步提高技术,不仅仅是能源生产方面的技术,也包括农业、工业流程、废弃物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法国驻华使馆参赞 弗朗索瓦·勒马尔
今年是法国首次参加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两国在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域合作源远流长。2019年11月,在法国总统访华期间,法中两国元首共同发起了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呼吁各国政府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这份高级别的倡议是我们两国在此领域合作的一座丰碑。但两国的相关合作绝不限于政治宣言,我们的公共部门、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十分密切。
法国的实力企业,如施耐德电气、法国电力、道达尔能源和液化空气等,都在华扎根数十年,并通过众多不同类型的项目证明了他们在低碳能源服务方面的实力。很多公司来华发展,同样法国开发署在中国近20年,和气候息息相关,法开署在中国投资超过15亿欧元,其项目可减少30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法中两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既历史悠久又与时俱进。两国最近都提高了气候目标,因此也正为去碳化付出加倍努力。法国已经成功实现了采矿的转型,法开署在这一领域非常专业。
现在我们与山西省在此方面展开了合作,因为贵省尤其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德国驻华使馆能源参赞 福力娜
今年德国比以往更加意识到脱碳和低碳的重要性。
我想在这里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气候危机。要解决气候危机,我们就要对所有的行业进行脱碳。二是能效。实现碳中和就是要减少对于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德国作出了承诺,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这既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可再生能源。能够获得可支付得起的可再生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脆弱的经济使得化石能源的价格迅速上升,这是必须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我们看到很多能源产品越来越贵,有些时候我们无法为此买单,可再生能源采用非集中的方式进行生产,我们希望能够降低成本。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以及智能电网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我们需要找到创新性的方案,需要所有的部门都参与进来,需要法律框架来实施这些方案。7月份,德国政府出台了一个全面能源框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是我们一个优先事项。
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不是相互排斥的、相互矛盾的。脱碳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希望跟合作伙伴分享这些经验。
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德国也是如此,所以我们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我们非常感谢中国给予的帮助,德国希望在未来和中国继续进行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使人们能够支付得起能源产品。我们外交部长也在这方面作出了承诺,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新的脱碳低碳发展的合作模式。
荷兰驻华使馆气候参赞 田提谋
过去,我们取得了很多的进展,目标就是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至少55%,并且我们也制定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包括荷兰在内的欧洲国家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公司在氢能、风能领域都有一些经验可以跟大家进行分享,一些机构和政策专家也在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中国目前有实现“双碳”目标1+N这样的计划,包括太阳能光伏、风力到电池新能源汽车生产等方面。中国拥有大量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公司。
上周两国总理就能源危机也进行了交流。我们希望能够进行合作,来应对气候危机并采取行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荷兰和中国需要准确开展切实可行的合作。
转型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要在这方面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富有成果的中欧合作对于双方都是有价值的。荷兰和欧盟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进行互动。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的能源转型做出贡献,参与到山西的转型发展中。
山西的成功转型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很重要的。
多哥驻华使馆参赞 卡金达·麦加梅索
我对山西长期以来对多哥卫生医疗的支援表示感谢。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对我们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在山西举办这样的一个低碳能源发展的会议恰逢其时。现在由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转型对我们来说是必需且必要的。而在这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低碳技术方面。这种差距极大地影响着能源转型的进程,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本次太原论坛在选择主题上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在这个论坛上分享经验,交流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面对气候变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极为严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