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版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北交所设立一周年,初步实现改革预期目标

  •   

    上市公司突破百家
    初步实现改革预期目标

      一年来,北交所成功设立开市并平稳运行,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融资交易功能不断强化,初步实现了改革预期目标。
      一是支持了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截至2022年9月2日,北交所上市公司110家(截至8月29日为106家,9月1日、2日预计分别上市2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90%,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和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23家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含尚未正式公布的第四批企业),2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平均研发强度达4.6%,是规模以上企业的3.3倍。部分公司突破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专注产品创新,在稳链补链强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交所上市公司公开发行累计融资超235亿元,平均每家2.1亿元,有效助力企业提高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二是构建了一套特色制度安排。北交所坚持与新三板协调联动、一体化发展,以试点注册制为牵引,在遵循交易所建设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构建了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制度安排。服务对象精准包容,四套上市准入标准兼顾不同类型、不同特征创新企业,上市企业中既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包括具有创新特征的传统行业企业;既有利润过亿元的大型成熟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发行上市便捷高效,依托与新三板一体发展优势,提升审核效率,发行上市更顺畅、预期更明确。从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140余天,目前,有企业从受理到过会最短用时仅37天。融资机制灵活,除公开发行外,上市公司在新三板挂牌阶段平均进行2次定向发行融资,单次融资5000万元左右,上市后已有5家启动再融资,形成按需、小额、多次的接续融资机制,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缓解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交易制度高效,提供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多种交易方式,契合中小市值股票特点需求。持续监管宽严适度,贴合中小企业实际,平衡企业融资需求和规范成本。
      三是优化了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生态。北交所开市后,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踊跃,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合格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512万户,是宣布设立前的近3倍;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持仓市值稳步增加,VC/PE加大投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RQFII均已入市。112家证券公司深度展业,初步形成一批深耕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服务的特色中介。21家商业银行积极对接,共同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普惠金融的新路径。最高法出台司法保障意见,财政、工信、科技等部委协同促进,与66个省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合力逐渐形成,协同促进市场建设。

    北交所上市公司
    经营稳健创新属性突出

      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稳健、创新属性突出,与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较为匹配。从经营情况看,2021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增收又增利,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32%和25%;平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5%,盈利质量较高,净利润5000万元以上的公司超四成。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彰显了较为强劲的发展韧性。从创新情况看,目前北交所共有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含尚未正式公布的第四批企业),2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上市公司2021年度研发支出合计35.52亿元,研发强度平均4.6%,平均研发强度远超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
      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以来,共有32家新上市公司,均属民营、中小企业。从行业分布看,主要来自高端装备制造(8家)、新一代信息技术(7家)、新材料(6家)、新能源(5家)产业。从经营业绩看,新上市公司处于营收规模快速增长、净利润质量不断提升的阶段。新上市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合计161.54亿元,平均增速29.50%,最大增速92.91%;净利润合计13.54亿元,平均增速23.93%,最大增速139.58%。从创新情况看,新上市公司中有8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上市公司2021年平均研发强度4.65%,单家公司研发规模最大达1.61亿元。
      新上市公司中不乏市场认可度高的细分行业龙头。惠丰钻石的人造金刚石微粉被确定为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020年全球市占率约11.5%,2021年国内市占率高达15.9%且增速高达22.3%。海泰新能是晶硅光伏组件“小巨人”企业,是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公司的核心产品超高效板块互联单晶硅太阳能光伏组件获得“SNEC十大亮点点评”吉瓦级金奖及荣耀奖,并于2020年跻身为BNEF第一梯队组件生产商。

    深耕细分领域
    助力强链补链延链

      北交所上市公司深耕细分领域,部分企业核心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发挥了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作用。例如,富士达是5G新基建配套射频连接器核心供应商及重点防务配套企业,拥有9项IEC国际标准,破解了高端连接器领域技术被国外“卡脖子”难题。吉林碳谷创造性发明了DMAC为溶剂的湿法两步法原丝生产技术与工艺,打破了国际碳纤维巨头在相关技术的垄断。凯德石英是国内第一家通过中芯国际12英寸零部件认证的集成电路工艺用石英零部件生产企业,解决了中芯国际石英零部件国产替代的关键问题,实现了“零”的突破。恒进感应建立了中高档数控感应淬火机床完整的产业链、技术链,步入国内高端数控感应淬火设备行业第一梯队,与外国厂商在中高端市场展开竞争,产品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奥迪威是国内领先的超声波传感器供应商,公司生产的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报警发声器已进入多个行业国际厂商的供应商行列,研发的车载超声波传感器已进入国内汽车制造厂商的前装供应链,实现了对博世(BOSCH)、法雷奥(Valeo)、日本村田(Murata)等国际厂商的进口替代。

    在审在辅企业创新能力强
    成长性具有显著优势

      北交所开市以来,各项制度有效运转,市场生态明显改善,企业申报发行上市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22年上半年,累计受理115家企业,其中6月新增受理92家。截至2022年8月25日,北交所共有在审企业127家,其中5家已提交证监会注册,4家已通过挂牌委审议待报会注册,6家因财务报告到期、中介机构被立案等原因中止审核,其他112家企业处于问询回复状态。
      从行业分布看,在审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行业。在审企业共涉及30个大类行业,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15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0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0家)、医药制造业(8家)、仪器仪表制造业(7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家)、通用设备制造业(5家)等,上述行业合计占比70.87%。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占比17.32%。
      从经营业绩看,在审企业整体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性。上述企业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5.46亿元,增长率为36.34%;平均净利润5, 151.04万元,增长率为67.40%。平均研发投入2,667.07万元,研发强度5.98%,其收入和利润增长率分别较北交所已上市公司高14.03和56.30个百分点,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强度均与已上市公司相近。部分企业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表现较为突出。例如,中科美菱专注于低温存储技术,突破了超低温制冷的核心技术,其主导产品生物医疗领域低温存储专用设备,在国内品牌中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硅烷科技已完全掌握了“ZSN法高纯硅烷生产”的核心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截至2022年8月25日,北交所在辅企业为288家,其中86家为2022年新进入创新层公司。在辅企业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亿元、3757.75万元,近两年分别复合增长17.82%、27.75%,较现有挂牌公司分别高出10.12、19.08个百分点。其中,近三年营业收入、净利润持续增长的在辅公司有143家、96家,成长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行业分布看,118家公司属于高端设备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专精特新属性方面,81家在辅企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盈利水平看,归母净利润超过4000万元的公司有85家,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位水平,在辅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3.34%,较现有挂牌公司整体水平高7.12个百分点,与北交所上市公司基本持平。从研发情况看,288家在辅企业中研发强度超过4%的公司有170家,超过5%的公司有123家,基本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新三板挂牌量质齐升
    创新层公司研发投入整体较高

      2022年1—8月(截至8月25日),新三板新增申请挂牌公司共229家,是去年同期的4倍。从经营业绩看,229家申请挂牌公司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43亿元、3174.14万元,均为去年同期申请挂牌公司的3倍左右,明显优于存量挂牌公司。从研发情况看,229家公司2021年平均研发费用1485.46万元,是存量挂牌公司均值的1.83倍。其中,有111家为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48.9%,创新属性较为突出。
      2022年1—8月(截至8月25日),新增挂牌公司142家,是去年同期(52家)的2.73倍。从经营业绩看,142家挂牌公司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30亿元、3132.45万元,分别为去年同期挂牌公司的1.95倍、2.67倍,明显优于存量挂牌公司。从研发情况看,142家公司2021年平均研发费用1534.93万元,是存量挂牌公司的1.64倍。其中,有56家为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40.58%。
      2022年新增的142家挂牌公司中,新增挂牌同时进入创新层的公司共计15家。从经营业绩看,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70亿元、3043.84万元。从研发情况看,15家公司2021年平均研发费用1695.33万元,高于新增挂牌公司整体水平,9家为国家级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六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01期

    • 第2022-08-31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9期

    • 第2022-08-28期

    • 第2022-08-27期

    • 第2022-08-26期

    • 第2022-08-25期

    • 第2022-08-24期

    • 第2022-08-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