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唐·杜甫《白露》)
2022年9月7日23时32分07秒,农历壬寅年“白露”。
“白露”,太阳到达黄经165度,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五个节气。此时,昼夜温差可达十多摄氏度,入夜之后露水增多,伴随第一缕晨光的到来,水汽凝结而成的露珠因寒气重而未蒸发,点缀在花草树木上,阳光照射便呈晶莹剔透的白色,故名“白露”。
“白露”到来,飒飒秋风,不期而至。天高云淡,气爽风凉。
【寒生露凝凉意浓】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是热与凉的分水岭,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昼夜温差渐渐拉大。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白露”后各地陆续进入秋季。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节气,我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白天中午气温虽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是寒生露凝,凉意浓浓。
《逸周书·时训》有“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讲的是“白露”三候。时至“白露”,鸿雁与燕子等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集体迁徙,南飞避寒。民谚云:“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所谓群鸟养羞,“羞”同“馐”,是指美食。养羞意为百鸟感知肃杀之气,纷纷贮存干果粮食储食御冬,如藏珍馔。
【白露满地红黄白】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进入了秋收阶段,各地农民开始大忙,夏秋作物即将成熟或者已经成熟,农作物秋播秋种秋收样样误不得。
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北方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秋高气爽,比较干燥。谷子、高粱和大豆纷纷开始收获,棉花开始采摘,玉米、甘薯纷纷成熟收获,同时抢种冬小麦,及时整地、施肥、旋耕等,也是不能耽误的农事。
【诗意白露药茶酒】
古时“白露”有收清露的习俗。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红楼梦》中,薛宝钗“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自制的“冷香丸”,更是艺术地体现了“白露”这天露水的功效。
民谚中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经过夏季的酷热,茶树在“白露”时节进入生长佳期。因此,白露茶具有独特的浓郁甘醇味道,深受青睐。
在旧时苏浙一带,每年“白露”,人们习惯酿酒来待客。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故称“白露米酒”。
【叶上秋光白露寒】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时序进入了深秋,早晚气温低、温差大。传统中医节气养生学认为,“白露”节气后阴密阳弱,要注意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防过敏,勿露体,建议穿薄衣外套,要注意四肢、腰腹部、足部保暖,雨天也尽量不穿凉鞋或湿脚走路,及时添衣保暖,勿让寒气侵入身体。
饮食方面须注意适当多食润肺降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防“秋燥”。起居方面要多日照调室温,居住的房屋要保持充足的日照,开窗通风,保持清新洁净。早睡早起,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劳逸结合,晴天时,多晒太阳,增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同时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心胸开阔,情绪稳定,宁神定志,增强免疫功能。
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衰荷半倒,篱菊自黄,夜半微凉,一份寒凉中感受秋之清美。粮食归仓,棉田拾花,收豆收谷,酿新米酒的喜悦,亦是“白露”独特的气质。
本报记者安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