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月亮
“月亮爷,明晃晃,我在河里洗衣裳,洗得白,捶得光,打发娃娃上学堂……”4岁的儿子跟着母亲学念老掉牙的童谣。儿子的吐字不清和母亲的一遍一遍纠正,让两个人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奶奶,我想看月亮。”儿子起身趴到身前的窗户边。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灯火,将整个城市的夜晚照得通亮,但天上乌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奶奶,天上怎么没有月亮呀?”儿子回头问。
母亲抬头凝望着窗外说:“确实,怎么看不到月亮?在咱们老家,几乎天天晚上能看到星星和月亮。这几天,老家的月亮应该可大可亮呢……”母亲的喃喃低语,让我想起马上快到中秋节了。
儿子出生后,母亲就从乡下来城里帮我带孩子,转眼已是5年。在这5年中,她几乎没有回过老家。偶尔一两次回去参加个婚丧嫁娶,也是来去匆匆。而我自从30多年前离开故乡,便像断了线的风筝越飘越远。随着熟识的亲友谢世,故乡在我的心中已经变得模糊,即使回去,也有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觉。
故乡总和月亮捆绑在一起,不然李白也不会吟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杜甫也不会写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绝妙佳句。在乡村,从夏夜的数星星到秋日的望月亮,孩子们最爱仰望夜空。
记得小时候,每年一进入农历八月,随着月亮越来越亮,家家户户开始走亲访友。亲友相见,互诉衷肠。农家饭菜,情感炙热。亲友们送来的礼物像诱饵一样吊人胃口。但奶奶将那些美食都锁在柜子里,像防贼一样看护着。奶奶说,要等中秋节,请完月亮才可以全家享用。虽然我对奶奶的话半信半疑,但是她讲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故事,又让我畏惧三分。嫦娥就是因为馋嘴,才飘到月宫里回不来了,我可不敢冒这个险。
八月十五赶上了秋收,虽然家家户户都忙着在地里抢收庄稼,但人们的心里已经亮堂起来。大家抓紧时间,尽快装车,争取早点回家。随着月亮冉冉升起,田野里恢复了平静,村庄里亮起一盏盏油灯,家家户户忙着请月亮的事。院落里摆起了案几,香炉、供品摆满了桌子。在奶奶的带领下,全家人向月跪拜。奶奶总会默念一通说词,无非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健康。不谙世事的我,跟着大人一一照做,心里有的只是一个敬畏。因为奶奶说,请了月亮,走夜路天不会黑,没有油灯点月亮会上门……后来,我才明白,故乡请月亮的讲究就是民间祭拜月神的习俗。
奶奶和她的请月亮习俗已经远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忙得忘了看天望月。看着母亲和儿子失望的眼神,我提议道:“妈,咱们今年中秋节,要不回老家去请一回月亮?”母亲的脸上瞬间有了光彩,笑说:“好!好!”转身又对儿子说道:“乖孙孙,今年中秋咱们可以回老家去请月亮喽!”祖孙俩的欢笑像一轮明月,瞬间让我的心房通亮。
秦延安
月光之下
静夜无眠,我反复聆听歌曲《天之大》:“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了……”恍然间发现,自己不知多久没有心无旁骛地聆听一首歌曲了。此时此刻,温馨动人的旋律、回味无穷的演绎、舒适平和的氛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
抬头望望窗外那轮明月,眼睛近视的我,将手机开启放大功能,月亮表面山峦依稀可见,愈加静谧、皎洁。与此同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盘桓脑海。这些脍炙人口的句子不仅和月亮有关,更和思念有关。顿时,有关月亮的往事迅速弥漫心头。
我打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奶奶家那里虽然已经通电,但停电却是家常便饭。黑灯瞎火的夏夜,月光显得异常明亮,我便躺在院子里的蒲团上听奶奶讲故事。故事内容多是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天道酬勤、读书明理等,我听得如痴如醉,而“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种子也被播撒在了我幼小的心田。而今,20多年过去了,摇曳的树叶下、斑斑点点的月光里,奶奶佝偻着背、眯缝着眼,动情讲故事的画面,依然映现在我的眼前,恍如昨日。
那些年,每到中秋节,奶奶总会在院子里放上一个石桌子,石桌中央整齐地摆放着几个盘子,里面盛放着石榴、黄梨、月饼、苹果等供果,香炉里三炷香散发出阵阵檀香的味道。奶奶和母亲跪在石桌西边,面对月亮,闭着双眼、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叨念着什么,三拜之后,才告诉我可以吃月饼了。小时候,我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也不想知道她们说什么,一心想着的就是吃供果。长大后,我明白了,奶奶和母亲的祈祷,是祝福家庭,和谐团圆、幸福吉祥;是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基业绵长!这是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天之大,有妈就有温馨的家,有祖国就有坚强的靠山。
去年中秋节,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打理完过节的各项事宜后,又精心预备好各类物品,要带回到我们的小家。就在奋力低头往后备厢塞东西时,我蓦然发现,母亲的白发已经爬满了鬓角。倏忽间,我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天下的母亲,不都是这样吗?把无私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儿女。正是有细腻的母爱滋养,天下儿女们才能茁壮成长;也正因为母亲的无私奉献,才加速了她的衰老!那一刻,浓郁的母爱,占据了我整个心灵的空间。
随即,我想到了妻子。几个月前,儿子半夜突发高烧。那天我恰好不在家。妻子给孩子喂了药、进行了物理退烧,但都无济于事,一向胆小、柔弱的她居然独自一人把孩子带到了医院。等把所有的事情安顿就绪,她才想起给我打电话。睡眼惺忪的我,当即驾车赶往医院。孩子终于退烧了,载着妻儿回家。车窗外,月光皎洁、明亮;透过车内后视镜,我看到,妻子的脸上幸福、安详。
“妈妈,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离别虽半步即是天涯,思念,何必泪眼。爱长长,长过天年,幸福生于会痛的心田。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枕着明亮的月光,听着循环的歌声,我酣然入梦……
郭报
明月千里总关情
刚入职那年中秋,恰好轮我值班。我原本打算下班后赶回家,可等工作真正结束,才发现最后一班车早已开走了。我懊恼得没有心情吃晚饭,去食堂买了两块月饼,便躲进宿舍看起书来。半夜时分,突然接到男友磊喊我下楼的电话,着实吓了一跳。我俩虽都在矿山上班,可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这中间足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你怎么过来了?”我知道他上的是中班,晚上9点多才能上井。
“这不过节嘛!上井太晚,没有车了,就找哥儿们借了辆摩托车。”
我心里虽然乐开了花,嘴上却还埋怨着他不该这么晚赶过来。
我俩围着矿山散步。矿山的小径、食堂、饭馆永远灯火通明,热热闹闹。不时有上井、下井的职工从这里穿过。我们去了食堂。虽已至深夜,仍有陆续上井的矿工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走进来,点菜上酒,推杯换盏。我和磊也点了几份小菜,小酌起来。
因为正值中秋,又都是一个矿的职工,不时会有不同桌的人碰上熟人。大家隔着桌子打着招呼,恭贺佳节。这一声声祝福传递下去,最后竟然演变成了举杯共饮、普矿同庆的场面。真有种大家庭、大团圆的欢喜呀!
“你怎么会想到过来看我呀?”满堂的敬酒猜拳、互赠祝福声中,我被浓烈的节日气氛深深感染,对着磊大声道:“过节不是应该赶回家团圆吗?”
“我听你说没回去,就赶过来了,你在哪儿,哪儿就是家!”磊大声回答。可能怕我没懂他的意思,又加了一句,“我觉得爱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他的声音有点大,弄得我有些不好意思,但同时又被这暖暖的表白深深击中。那一刻,我看到磊的眼中落满了星星,彼时窗外一轮明月正高高地挂在盈盈枝头,格外圆满!
“矿山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所追求的幸福,大抵如此吧!尽管那时,我和磊才恋爱几个月,可自那一刻,我便下定决心:此生就是他了!
和磊结婚后,我调去了他所在的矿山,我俩几乎天天“腻”在一起。有一次中秋来临,不巧的是又轮到我值班,可磊一下早班就匆匆坐车离开了矿山。这才新婚不会就忘了诺言吧?我郁闷地挨到下班,一回家属楼,却意外地发现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居然全过来啦!磊说,上次我俩没赶回去过节,他知道父母一定也很失落,这回他怕我再错过回家的车,索性把爸妈全接过来了。说完,他又偷偷在我耳边加了一句:“我们所爱之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那晚,我们吃完团圆饭,磊陪着两个爸爸下棋、喝茶、吃月饼,而我则陪着两个妈妈在林荫道上遛弯、赏景。
一年一年中秋至,明月千里总关情!如今我和磊为了上下班方便早已买了车,矿山的路也变得宽阔、通畅,喜庆佳节我们不再让父母奔向我们,而是无论多晚,我俩都会赶回家和爸妈谈心聊天、和儿子玩耍赏月,去赴一场与我们所爱之人的团圆之约……
吴娜
抬头望月
小时候从课本上知道地球与月亮的距离是38万多公里时,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概念,只知道月亮是浩瀚宇宙中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夜空中最耀眼的存在,特别是到了中秋节那天晚上,月亮又大又圆又亮。
那时,我们这些孩子极其盼望中秋节的到来,因为有月饼可以吃,爸爸妈妈也都回来了,还会张罗一桌丰盛的团圆饭,大街小巷处处热闹。到了中秋之夜,母亲在阳台支开一张桌子,摆上月饼、水果、糖果等供品,点上香和红烛,带着我一起虔诚地拜月。在我看来,“月娘”神通广大,于是心里许下一堆美好的愿望,父母平安健康、自己学习进步、得到心爱的玩具等都在愿望之列。在阳台上,抬头就可以看到月亮,明晃晃的,我感觉它离我那么近,仿佛伸手可及。
长大之后,我去上了大学,后来又参军去了部队,在与父母渐离渐远的岁月里,与月亮的距离似乎变得飘忽不定。
我是在本地上的大学,在这段时间里,每逢中秋,我基本还是能够回到家,同儿时一样过一过中秋。而毕业参军入伍之后,在异乡的岁月里,中秋便不再是儿时的中秋了,我仿佛是远放的风筝,多了牵挂的故乡和父母,而我与月亮的距离,仿佛便是我与家的距离。每当我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月亮,我都会想象此时此刻父母也在望着同一轮明月,我忽略了38万多公里的存在,而认为我与月亮的距离、父母与月亮的距离便是我与他们相距的那区区几百公里,我们和月亮之间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月光均衡地洒在我这边和故乡的父母那边,将思念彼此传递。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中秋夜,母亲的电话或微信语音总会准时响起,这回不是喊我去拜月了,而是聊上几句、叮嘱几句,了解我这个异乡游子的冷暖。为了填补这种思念,此时的我也会举起杯来,作邀月状,当然了,杯里装的不是酒,因为部队禁酒,杯里只能装点饮料或茶水。当我举杯对月之时,我始终感觉我与月亮、与故乡、与父母之间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2年前,母亲在中秋之前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从此以后,我似乎对中秋有些麻木,甚至有些害怕过中秋。每当中秋临近,我会无数次想起儿时中秋家里的团圆,会想起母亲喊我去拜月,会想起我当兵时母亲含泪送我远行,会想起彼此的通话和母亲留在我手机中的微信语音。月有阴晴圆缺,在这个月儿最圆的时候,我却找不到母亲了。抬头望月,我在想,母亲此时应该离它很近很近了,近到可以忽略彼此的距离。而我与月亮的距离亦是我与母亲的距离,看似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
在我看来,我们与月亮的实际距离毫无意义,我不喜欢用地理概念去界定它,而更喜欢用炽热的心和岁月去模糊和消融这段距离,这该是温暖的、温柔的思念地带,而不是冰冷的宇宙空间。一场秋雨一场凉,穿过岁月的一轮明月,在落叶飘零之后,把人的思念拉得很长很长。其实,我们的心在哪儿、思念在哪儿,月亮就在哪儿。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李洽
故乡的明月
我的故乡离石地处吕梁山区,大地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就连山也多是黄土山,所以窑洞成了故乡最普遍、最经济的住房形式。往往一个朝南的沟沟岔岔、坡坡洼洼上,自下而上错落着数十户人家。夜晚来临,山里窑洞的点点灯光仿佛构成了一座一座高楼,又好似和天空连接在了一起,成了繁星点点。
故乡的窑洞很深,炕的一头挨着窗户,另一头连着灶台,躺在炕上,透过窗格望朦胧的月亮,看窗上摇曳的枣树的影子,听母亲讲月亮上嫦娥和玉兔的故事……睡梦中,我也曾经梦到过月亮,甚至还飞到了月亮之上,那是一个空旷幽静的银色世界,山是银色的、树是银色的、房子也是银色的,只有玉兔的眼睛是红色的。那里没有黑夜,不用点油灯。由于童年眼界和思维的局限,梦中的月亮上面除了颜色,景致似乎还是和故乡很像的。
人们对月亮的喜欢丝毫没有因为遥不可及而受到影响,千百年来,人们仅仅凭借肉眼看到的月圆月缺的变换就寄予了不尽的情愫,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明月承载着思亲之情、怀乡之感。
这种情感,似乎每个人都有,又似乎是远离故乡的人才更有感受,而且这种情感会随着岁月的磨砺与日俱增。其实,我在故乡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故乡,后来也很少再回故乡了。这么多年里,和故乡的联系靠的是一直生活在故乡农村的舅舅、妗子及我儿时的玩伴表哥、表弟。听表哥说故乡的窑洞绝大多数已经废弃,家都搬到了山下,和城里一样住的也是楼房,公路修到了河滩对面,铁路也从村边经过……表哥希望我抽空回老家看看。
又是中秋月明时,故乡已经通了铁路,从冀中平原一路向西,过了娘子关,穿过吕梁山就到了故乡。我还想在窑洞里住上一宿,看看故乡的明月。
王新平
月夜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年的中秋节,我都要爬上楼顶,在月色中回望故乡。奶奶、爷爷,树木、庄稼,草垛、老屋,故乡的一切都被月色还原成黑白底片,在我的瞳孔里逐渐放大,越来越清晰。
“月亮天,靠河边。河边有个小女孩,红兜兜、绿坎肩,一走走到河里边……”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只要我晚上一哭闹,奶奶总是哼起这首童谣。奶奶说,我从小喜欢月亮,只要一听她哼唱,就停止哭泣,两颗乌黑的眼珠转一转,看看透过门窗的月色,便又含着自己的手指头,香甜地睡去。
曾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吃过月饼以后,我望着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突发奇想,非要奶奶给我摘天上的月亮。奶奶为了哄我高兴,把一盆清水放在门前,把月亮捉进盆里,把月色请上房梁。我伸出一双小手,想把月亮捧在手心里,月亮碎了一盆。斑驳陆离的月色,在老屋里晃来晃去,恍如梦幻。玩够了,我向奶奶要真月亮,奶奶告诉我,你快点长大,长大了、个儿高了,自己去摘。
慢慢地我长大了,我不再听奶奶的童谣也不再要奶奶摘月亮,而是喜欢在月色中徜徉。月光下,阡陌细细的、长长的,如同一条白色的绸带顺着两边的树和麦田向远处铺展开去,仿佛永远走不到头。银白色的月光洒在树上,树冠、树身及树的枝枝丫丫投下婆娑剪影。一块块平整的麦田静静沐浴着月色,刚返青的麦苗,嫩嫩的、青青的。累了,沿着月光回家,偶尔几声狗叫,经如水的月色漂染,显得清润而悠远。
故乡的月光是恬淡的,一如归隐乡野的智者,飘逸而淡定、从容而坦然,就那么轻轻地漫不经心地播撒着、涂抹着。故乡的月光是纯粹的,没有一点点灯光掺进来,没有杂质、没有纤尘,古老得一成不变。故乡的月光是温暖的,像是奶奶点燃的那盏油灯的光芒,更像是爷爷银亮的烟锅里喷出的烟缕,弥漫着一层熟稔的乡音。
再后来,我在一轮晓月下离开故乡。我走,故乡的月亮也跟着走。故乡的月亮送我翻过了山岗,渡过了河流,走进了陌生的都市,走向远方,再走向更远更远的远方。
季羡林老先生曾在《月是故乡明》中写道:“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告别故乡30余年,每年中秋,我都要爬上楼顶回望遥远的故乡,一颗心也不由自主地飞回到故乡。
中秋的月,圆圆的,很美。中秋的思,满满的,很浓。月圆中秋望故乡,也许只需要一席家常话、一桌团圆饭、一枚圆月饼……就可以为我疗伤。
杨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