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时的古朴厚重,到如今巨变下的波澜壮阔,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最为独特的中华文化。它不仅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坚如磐石的存在,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厚滋养。
当前,传统文化类节目正以破竹之势逐步壮大,真切诠释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理念。其中不仅包括央视等主流传媒推出的诸多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现象级”传统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衣尚中国》等,也包括省级卫视推出的多种文化类节目,如河南卫视依据中国传统节日策划的“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其中“出圈”的《唐宫夜宴》与《洛神水赋》更是在国内外饱受赞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类电视节目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为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开辟了新路径,极大地提高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艺术形式日新月异,如何对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是当下文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
电视艺术作为大众媒介,能够凭借多种艺术符号进行强有力的文化传播,尤其是文化类电视节目,具有强大的文化价值传输功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进行节目制作时,应当如何取舍?受媒介技术更新换代的冲击,文化性与艺术性究竟如何兼得?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开始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河南卫视自牛年春晚惊艳众人后一路高歌,推出了“奇妙游”系列节目,立足中华文化,深耕传统节日内涵。
以《洛神水赋》为例,节目创新式地采取水下舞蹈拍摄,将曹植《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奇观式地向观众一一呈现,并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配合着舞者的曼妙身姿以及青绿色光影,将中国传统乐舞的魅力和古典意象化符号的内涵展示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创新要正确把握其底蕴和内涵,只有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并守正传统文化,才能为创新之路指明前进方向。
创新是守正的必然要求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做好创新型发展,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立足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选择观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利用全息投影、裸眼3D、VR等特效,将虚拟背景与现实舞台相结合,使观众身临其境;将中国式浪漫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打造极富创造力的视觉奇观;将传统文化与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相碰撞,使其形成更强大的传播力度。
《国家宝藏》以“再现前世今生”为亮点,讲述中国故事,让国宝“活”起来。借文物之名让传统的文化价值与现代艺术语言融合,充满东方美学韵味。《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跨时空对话互动和古今学者舞台演绎的方式讲述我国优秀典籍背后的动人故事,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古人之文化气节。火遍全网的《唐宫夜宴》是以唐代“舞俑”为原型创作的舞蹈节目,展现出唐朝时中原文化的繁荣昌盛,憨态可掬的动态感打破了文字传播静态文化的壁垒,将各种名画作为背景并穿梭其中,利用新技术呈现出最佳的舞台视听影像,赋予传统文化新魅力。
如今,年轻受众作为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军,正在引领着新的审美风向。这促使着年轻化审美与主流文化加速融合,趣味性的文化表达逐渐成为重要的传播条件之一。上述“出圈”节目实则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实践的典范,在未来将会有更为出彩的传播形式,传统文化亦会进一步在新时代得到新发展。以时代地域文化为支撑,展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为历史注入新的灵魂。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文艺工作者要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守住文明之基,传承华夏历史,弘扬华夏文化;同时建立创新思维,借助新型传播途径,打造出更多内容丰富深刻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品力作,将中华文化弘扬至世界各地。
刘玥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