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

枝繁叶茂守望树

  •   7月盛夏。19日那天,收到孔令贤先生寄来的散文集《守望树》。孔令贤先生,是我至今也未曾谋面的文友。作家交往一本书,秀才人情一张纸。读过友人赠书,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过去用纸,现在用电脑代纸,文友往来,如此而已。
      我有个习惯,不论是自己购买的书,还是朋友赠送的书,全凭兴趣浏览。自己购买的书,大多出于实用主义,买下了,看需要看的内容,或者夹行跳页地寻找,看有无对自己眼下创作或研究有参考价值的文字。而对朋友赠送的书,则要看这书的内容,能吸引我的,就看下去,不能的,翻几页,读几段,兴许就把它归置在书架上,以后再懒得取下来看了。我的书架上,这样的书不少,对我而言,它们全成了摆设。特别是前年眼疾,针灸30余次,虽恢复了视力,却遵医嘱护眼,不再费力写字和看书,这也就成了一种自我约束,不看而仅做了摆设的书,也就越来越多了。收到《守望树》以后,原本也是打算简单浏览一下,不承想,这本书以其优美的文字和丰厚的内容,让我把它放在案头,一时竟不想归整到书架上了。每日翻看一两篇,倒成了这个夏天一件愉悦的事情。
      《守望树》是作者业已出版的第5本散文集。作者是从昔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职位上退休的正县级官员,他从未离开过故乡的土地,从政之后,始终守望着故乡土地,他的文学之路,也始终伴随他的父老乡亲。“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的为官情怀,与清人郑板桥有不同时代的共同感受。写农民,为昔阳县的那片土地作文,成了孔令贤散文的文学追求和使命。他用散文守望文学,也守望他的乡亲们和他脚下的土地。
      陆陆续续翻看着《守望树》,我不由得再次对作者心生敬意。这些年来,充塞在报章杂志上的各种心灵鸡汤式的散文,如江河湖海泛滥,已成为人人皆可为之的文体。散文可以容纳大大小小各种内容,但孔令贤的散文,一直将笔触对准基层老百姓和基层干部,它的散文世界看起来很小,但折射出的历史很深,天地很大。从小学教师,到机关干部,当年由于一则小文改变了命运,之后人生中,又以篇篇华章,奠定了作家的品位和创作的长征路,这株守望大树,枝繁叶茂且果实丰硕,真是莫道秋容淡,黄花分外香!
      因为眼疾,即便每篇都有引人之处,还是不敢连续往下读,生怕眼睛受不了。但有几篇,还是让我想说几句读时的感觉。先说《我们播种春天》吧,那真是激情澎湃的文字,写下了激情澎湃的年代。在拨乱反正的那个春天,感人的故事和年轻的县委书记的风采,让我也回到了曾经走过的那个时代。凡写人说事的散文,说好写,是有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写明白说清楚了就行。说不好写,是这类散文一旦把握不好,或者写成了通讯报道,或者弄成了典型材料介绍。特别是如孔令贤这样在县委机关中长期浸泡,擅长写总结材料,被同仁们称为笔杆子的秘书,提笔写散文,最容易滑向上面的两端。然而,《我们播种春天》,文字如春风拂过大地,内容似细雨飘洒心灵,将那个刚刚结束10年历史又刚刚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春天,描绘得生动而具体,若非亲身经历,若无文学才华底蕴,笔下是不会如此生花的。
      《埧石无言》写了贾进财这个太行山老农民老党员老模范的故事,是一个更大时代的缩影。从孙谦的《大寨英雄谱》到后来许多写大寨的作品中,孔令贤笔下这位贾进财,写得最生动最具个性。这才是一个钻进生活中的作家,和生活中的贾进财心灵相碰撞而流出的笔墨文字。
      总之,《守望树》中的每篇散文,都极有个性,文笔也好,没有官样文章,也一扫官场语汇,有文化品位,有文学内涵,值得品读。正如作者所言:“时代变革的浪潮推动着传统模式改变,而传统文化为时代变革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历史借鉴。”于是,他终于种出了这株守望树。孔令贤曾是我省“赵树理文学奖”的获得者,其他文学奖项也曾获得不少,他以纯净之心态,守望文学,守望心灵,其守望之树,自会浓荫喜人,长势茁壮。
      还想提一下“遗碣农书”这个系列。这个系列的一组文章非常好。一是切入点好,从山野碑碣中,还原历史和当年的民风民俗,史料真实。二是语言好,叙事和写景时合时分,自然老到。三是寓意深刻,历史上的山野乡村,社会风俗和秩序靠士绅文化维持支撑着,那时村民们依靠的,是人帮人滚动天地的民间力量,和团结互利的纯朴乡亲。这些历史点滴故事映照出的,是封建时代传统农业社会的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它们何以传承?何以毁灭?实在是值得研究的历史现象。山野碑碣会说话,孔令贤倾听着碑碣的诉说,也写出了一篇篇真实的历史。
      也有让我读出点遗憾的作品,如《土地房产所有证》。世界文明中,契约精神是一种重要内容,我们东方古国也是崇尚契约精神的。这些年许多专家学者研究晋商文化,已经令其成为一门显学。晋商的诚信为本,不就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吗?然而,历史上每当王朝更替,前朝的契约被焚烧,或者被终止,变成一张张废纸之后,最终破坏的,恰恰是民族心灵深处的契约精神。
      将《守望树》的所有佳作一一提及,一 一评述,那是我的眼力和精力已无法做到的工程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在太原市疫情变化莫测的居家时期,这棵“守望树”给我送来荫凉,实在是酷热中的丝丝清爽之风。转眼间,夏已过,秋已至。在9月的第一天,我整理罢上面随时记下的这些文字,把《守望树》归置于书架上,这本书带给我的愉悦,依旧氤氲在心头。其后,还会与什么好书遭遇呢?我不知道。

    孙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15期

    • 第2022-09-14期

    • 第2022-09-13期

    • 第2022-09-12期

    • 第2022-09-11期

    • 第2022-09-10期

    • 第2022-09-09期

    • 第2022-09-08期

    • 第2022-09-07期

    • 第2022-09-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