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时节,三晋大地处处是动人的色彩——金黄的玉米,碧绿的菜地,多彩的果园……沉甸甸的丰收,写在大地上,映在乡亲们心里。在田间地头、在农家小院、在产业园区,农民朋友用自己的方式“庆丰收 迎盛会”,奋力绘就一幅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1 科技种粮效益高
一株株玉米秆直挺向上,2米高的青纱帐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空气里飘着即将成熟玉米的淡淡清香……武乡县故城镇科普红家庭农场130多亩的玉米地正在孕育着一场丰收。
在科普红家庭农场,农场主王志良正在保养联合收割机。“趁这几天地里不太忙,抓紧收拾一下农机,最多再有半个月玉米就要收割了。”王志良边忙着手中的活计边说,“不出预料,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47岁的王志良在2013年返乡创业,承包荒山1300亩。2015年,他创立了科普红家庭农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生活,在王志良这一代发生了质的变化。
1300亩荒山、41亩农田、一台三轮车……当年,王志良付清荒山承包费用后已是身无分文,他咬着牙贷款15万元流转农户35亩地开始种粮。“当时想,就是如何能把种粮这件事做大。”王志良回忆道,“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全是老弱病残,根本没能力种地,我就想把荒地种起来。”
2019年,王志良再次流转土地,将种植规模扩大至180多亩。“有了农机,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土地利用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王志良说,过去为了划清农户之间的地界、保持自己田里的水土不流失,家家户户起田垄,统一流转后,种地不再起垄,种植密度也有所增加,“至少比分散种植能多利用20%的土地。”
种粮10年,王志良成就了自己,绿了荒地,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近百亩耕地、十余户脱贫户,每年每亩地可获得土地租金500元;同时吸纳附近4个村庄20多人到农场临时性务工,人均每年增收3000元。10年来,王志良秉承科技引领,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绿色标准化技术,运用良种良法,努力挖掘干旱山区粮食增产潜力。谈及今年的收成,王志良很有信心,“高粱种植虽略有些迟,但后期雨水充足,亩产能达到1300斤;玉米略受阴雨天影响,亩产应该也能达到1500斤。”
2 蔬菜敲开富裕门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广灵县蕉山乡西蕉山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在忙着收拾菜秧,大家有说有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我种了5亩西葫芦,由于不懂种植技术,也没有找到销路,每亩收入才1000多元,还没有种玉米挣得多哩!今年本来准备把自家的耕地全部种上玉米就去打工,听说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带领大伙一起种西葫芦、架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也加入了合作社,种啥品种都是合作社统一给提供的种子,咋种也是合作社说了算,卖西葫芦也是由合作社统一联系外地的车到地头来收,咱只管种好就行了。同样是种西葫芦,今年每亩收入7000多元,是去年的7倍还多。”村民张艳明乐呵呵地说。
广灵县蕉山乡西蕉山村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种植西葫芦、架豆等蔬菜,长期以来,村民种植蔬菜大多是粗放型种植,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跟风式种植又让村民陷入了今年哪种蔬菜价格高来年就一窝蜂地跟风种植,造成增产不增收的蔬菜种植“怪象”。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西蕉山村党支部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总引擎,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西葫芦、架豆种植。
“合作社采用统一种子、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模式,并与山东省寿光市海涛菜业合作社联合种植西葫芦和“白豆王”架豆200亩,亩产西葫芦5000公斤,亩均收入4000元至7000元,是传统玉米种植收入的2倍以上,所产的西葫芦、架豆品相好,颜色正,深受上海、南京、济南、青岛等地客户的青睐。”村党支部书记王云龙说。
目前,西葫芦、架豆等蔬菜的采摘期已结束,亩可增收5000元至10000元,仅种植西葫芦、架豆一项即可为村民增收180多万元,另外,蔬菜采摘季节性用工110人,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左右。
3 西红柿成致富果
初秋时节,和顺县青城镇的西红柿种植合作社里一派繁忙丰收景象,成熟的西红柿如一个个火红灯笼点缀在绿叶间,甚是喜人。百备村村民胡元秀、李海波和其他村民正忙着摘果、分拣、装箱,脸上溢满笑容。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收益很可观!”胡元秀乐呵呵地说,“我们这里的西红柿色泽鲜亮、口感香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除了气候条件适宜外,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近年来,青城镇立足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气候条件,大力推行“党建+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大胆尝试发展西红柿种植产业,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致富路。
提升西红柿种植品质。当地积极组织种植户实地观摩农业公司及示范基地,并聚焦选苗、施肥、定植、蹲苗、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多次邀请山西农业大学和山东寿光蔬菜领域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今年以来,全镇共举办送教下乡、农业巡诊、科技培训等系列活动7次,进一步保证科学种植,促进有效生产。同时,多渠道搭建销售平台,保障西红柿及时畅销。
在大川口村蔬菜集散市场内,一筐筐筛选好的西红柿整齐地码放着。河北省邢台市收购商侯征信正忙着装货。他说:“我和青城镇大川口蔬菜批发市场已经合作5年,这里产的西红柿质量很好,皮薄、沙瓤、酸甜多汁,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青城镇立足产业实际,围绕“鸡、鸭、猪、牛、果、林、粮、菜、菇”九个方面发展,形成“一主多辅”的产业格局。以西红柿为例,今年全镇种植面积超过300亩。青城镇党委书记王玮说,我们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将发展核心产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下一步的重点是实现蔬菜种植提质增效、畜牧养殖抱团扩容、能源产业发展壮大,拓宽产业发展路径,带动农民多渠道增收。
4 核桃压枝喜开颜
白露到,竹竿敲,家家户户打核桃。近日,汾阳市山间田野到处都是“噼噼啪啪”清脆的竹竿敲打核桃树的声音,家家户户忙着打核桃、捡核桃,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汾阳市峪道河镇神泉村核桃园,就看到核桃长势喜人,许多戴着草帽的村民正在挥舞长长的竹竿打核桃,一颗颗绿色的核桃结结实实地砸在泥土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核桃掉到树下后,守在树底下的妇女们将它们捡拾进篮子,然后装到袋子里。核桃园里,打核桃、捡核桃、装袋子,村民们穿梭在核桃林里,一片忙碌。
“我们神泉村,从5号开始打核桃,家家都打,因为我们是边山地区,靠近丘陵地带,家家核桃树多,这些树基本都在十几年以上,后面通过嫁接改良品种,像我地里嫁接的是辽一核桃,辽一核桃皮薄、仁白。”神泉村村民马世英一边打核桃一边高兴地说,“今年由于气候不错,雨水多,结的也不少,我们盼望的就是核桃价格高点,收益好点。”
白露时节,核桃青皮逐渐裂开,正是收获的季节。一颗颗核桃的初露,一次次竹竿敲打的喜悦,都涵纳了村民们的希冀。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村民的院子里都铺满了核桃,到处散发着核桃的清香味儿。
汾阳市拥有2000余年核桃种植历史,核桃产业也是该市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产业之一,核桃种植分布在10个乡镇、180余个村,种植面积达42.5万亩,年产量达2万吨,总产值达16.5亿元,产区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4800元。近年来,汾阳市围绕核桃产业“增量、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积极采用高接换优等方式培育、改良品种,不断强化管理、注重示范引领,大力发展核桃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市场联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牵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品牌。
5 金融扶持好增收
“用自家活牛做抵押,可以贷款了!”金秋时节,沁县鑫鑫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用活牛做抵押贷款10万元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成了许多农户的热门话题。公司负责人苏晓勇高兴地说:“用活牛做抵押贷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真金白银到手,我觉得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
传统畜禽养殖业受环境、疫情、市场等影响,生产经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在短期内很难收回投资。长期以来,传统信贷政策未能把养殖活体作为抵押物开展信贷业务。今年是沁县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活体信贷”试点的第一年,他们主动对接当地的金融保险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通过大数据赋能和制度创新,推出“生物活体抵押+保险+物联网监管+银行”信贷模式。
苏晓勇是沁县的种牛养殖大户,所经营的养牛场存栏200余头。今年想进一步扩大经营,但由于固定资产规模偏小、价值不高,用于抵押和担保的标的物少,一直没能贷到款。当沁县农商银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为其推介“活体信贷”业务,苏晓勇欣然接受,成为长治“活体信贷”第一人。
在沁县农村商业银行的帮扶下,苏晓勇的养牛场采用加装电子围栏、智能耳标和生物识别三项科技手段,对该牛场全方位安装监控摄像头,并给每一头活体牛打耳标,注册了“电子身份证”。通过对活体牛养殖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和AI人工智能识别,做到了养殖数据实时采集、动态监测,让原来无法进行信贷抵押的牛,成为有效的抵押物,充分依托金融科技创新,将“有价资产”变成了“有效资产”。
眼下,随着10万元“活体信贷”已到账,修建牛舍、添置机械、购买饲料,苏晓勇开始了自己的扩产计划,他高兴地说:“这笔资金不但解决了我的资金难题,更坚定了我从事畜禽养殖业的信心,也让广大农户看到农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6 果业兴旺日子甜
“这几天挺忙的,各种品种的苹果陆续成熟正在收获,我们合作社的人几乎整天都在果园,果商们都到果园里直接把果子运走了。”9月13日,记者终于联系到了芮城县惠丰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亚平。王亚平快人快语,声音嘎嘣脆,像刚刚成熟的苹果一样。
从1985年的一个果业“小白”到如今的果业“大咖”,王亚平在果业领域已经奋斗了37年。
2008年,王亚平筹措资金成立金顺源果业冷藏有限公司,同时成立芮城县首家苹果专业合作社——惠丰果品专业合作社。多年来,惠丰果品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遍布全县7个乡镇48个自然村,登记注册成员218户,带动农户5810户,种植面积6万余亩,基地实施有机果品生产标准,产品出口俄罗斯、加拿大、印度等17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3万余吨,出口创汇超过1千万美元,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的双赢;合作社获得国家级示范社、山西省巾帼创新科技示范园等称号。
在合作社的苹果基地,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韩明玉研究员提供技术支撑,示范推广苹果早熟品种密脆、金世纪、秦阳及玉露香梨、黄金梨、红香酥梨等新品种;推广实施有机技术及机械化施肥施药、滴灌等新技术、新模式,同时引进“烟富8号”“烟富10号”“锦绣红”“玉露香梨”种苗,全年实验示范3种以上先进模式,开展观摩、培训多次,示范带动农户效果明显。
面对乡亲们对果树管理先进技术的渴求,王亚平组织合作社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广泛应用“四大”优果关键技术、配方施肥、老龄园改造、旱作节水等先进实用技术,结合企业化运营、延长苹果产业链,使亩增效益达到500元—800元,苹果优果率达到85%—90%,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高素质农民。合作社社员张建红说:“我们合作社培训多,技术用的都是最先进的。这几年大家靠果品挣了钱,日子越过越甜蜜。”
本版策划:康梅芗 赵建军
本版责编:范珍
版式:刘铁军 薛海鸥
本版稿件由赵建军 范珍 李全宏 王秀娟
张丽媛 赵海鹏 王春喜 薛玲珠 郝健 陈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