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是我省的粮囤子、果盘子和菜篮子。金秋时节,广袤田畴间,高效、生态、科技,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显著标签。科技加持,让当地现代农业焕发出蓬勃活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劲有力。
粮囤子更智慧
芮城是产粮大县,科技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也催生了一批“新农人”。远鹏家庭农场就是其中之一,植保无人机、高地隙植保机等先进农机具,农场主胡天妮率先使用。
秋风起,连片的玉米地遍地金黄,迎丰收。在地头一间控制室里,胡天妮向记者展示智能喷灌作业,鼠标随手点了点21区的浇水开关,一排排智能喷灌杆就出水。他家800亩土地被分成80个区,每区设有独立开关,浇地时间、水量、次序等进行精准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5G物联网、传感器、地下管道等软硬件建设,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等指标全部实现数字化,呈现在控制室大屏或手机屏幕上。
浇水施肥是限制粮食种植机械化的主要瓶颈。以前采用大水漫灌,800亩地浇一遍就得一个月,耽误农时不说,还费水费工,造成肥料流失。改成智能喷灌系统,4天就能浇完,还增加了10%的可耕作面积。“有了这个系统,我用手机就可以实时掌控作物生长情况,适时远程操作浇水、施肥。”胡天妮说。
“上了新系统,我种粮的收益翻了一倍,一年收入轻松超过100万元。”胡天妮说,“光是增加的收益,两年就把智能喷灌系统的投资收回来。”虽这是个例,但藏粮于“智”的智慧农业雏形初显。
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把种业做强做大,近年来,芮城县研发、推广新品种,收集、保护濒危种质资源,培育种业人才,承担国家、省区市生产试验,助力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更安心,让优质小麦新品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麦。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经济开发区的山西云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作物种子研发、引进、实验、示范、推广、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多年来,该公司致力于小麦品种的自主研发,通过近十年的不断摸索和不懈努力,研究人员通过对田间表型和基因型的精准鉴定,从一二百个小麦父本和母本中,选择出最合适的组合进行试种,最终选育出“云麦766”新品种。该品种分蘖力强、抗病性好、抗倒、产量高,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姬虎太认为,近年来,“云麦766”优势显现,将成为山西南部水地小麦的主要推广品种。
果盘子更绿色
临猗是水果种植大县,158种水果品种几乎涵盖了北方所有果品品系,果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首。近年来,临猗县立足产业实际,以果业二次革命为突破,全力推进现代果业强县建设。
姚小军,临猗县北辛乡平宜村人,因在镇上有生意,家中20亩苹果园全得雇人干,比起大多数自己干的果农,姚小军对种苹果能挣多少钱算得更清楚,他并不同意种苹果不挣钱的说法,“种果树大有可为,但传统的种法得改。”
2019年,姚小军将自己20亩晚熟红富士果树全部砍掉,从外地引进回三代嘎啦早熟新品种,建起新果园。4月栽树,第二年亩产就达到350公斤。“这个品种上市比普通早熟品种还要早半个月,正好是市场空档期。”他说。
姚小军再建新果园的勇气离不开临猗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当年,临猗在全县推广“三新”果园,即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配合宽行密植、机械化操作、智能化管理,新果园可以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盛产、四年丰产。2020年,姚小军又流转了70亩地建“三新”果园。敢顶着压力扩大果园面积,源于“三新”果园的新优点:不套袋,采用绿色方式疏花疏果、水肥一体化新技术,最大化采用农机作业,节省人力。
“更关键的是见效快、收益好。第一年种下第二年亩产就有450公斤,第三年750公斤,四五年后到了盛产期,可以达到4000公斤,按现在行情,纯收入至少是传统果园的4倍。”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说。
如今,临猗已建成了近20个“三新”果园示范园,在“优”果的调整中,临猗县引进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技术,建设了国家级苹果脱毒壮苗繁育基地。基地推出的新品种,抗重茬、双脱毒、免套袋、成本低、早结果。不久前,临猗县还与国家林草中心深度合作,建设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农业机械化产业基地,加快先进智慧农机推广应用。
菜篮子更安全
盐湖区是运城韭菜的主产区,有40多年种植历史。韭花上市时节,记者在盐湖区王范乡刘村庄村韭菜种植基地看到,绿油油的韭菜丛中,一簇簇盛开的白色韭花随风摇曳。
看着长势喜人的韭花,这块韭菜地的主人王长治言语间掩饰不住地喜悦:“2017年以前,韭花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一亩地能产三四百公斤,价格每公斤6角钱,现在,韭花长得整整齐齐,大小匀称,每亩地能产500多公斤,价格稳定在每公斤一块五。”
同样的地,同样的种植户,是什么让韭花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如此大的提升?盐湖区蔬菜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许周介绍道:“主要是因为‘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的应用。”韭菜是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蔬菜,但由于多年生长,韭蛆问题甚为严重,菜农盲目用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2017年7月,盐湖区蔬菜发展中心在全省率先引进了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并在刘村庄韭菜种植基地试用。
“日晒高温覆膜法”针对韭蛆不耐高温的特点,每年5月—6月,选择太阳光线强烈的天气,在地面铺上透光性好、膜上不起水雾的浅蓝色无滴膜,当阳光直射到膜上,膜下土壤温度升高,温度超过40℃且持续3小时以上,幼虫将彻底杀死。同时,也可杀死部分杂草和韭菜弱苗,让韭菜长得更齐更壮。
自从采用“日晒高温覆膜法”技术后,刘村庄的韭菜质量和效益迅速提升。“种一亩地,韭菜、韭花每年的纯收入在七八千元,而且管理简单。现在我们村每年收入达20万元的韭菜种植户多着呢。”王长治说。
如今,“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已在王范乡推广了5000多亩,在全市5.5万亩韭菜种植面积中,推广了两万多亩。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友军说,“日晒高温覆膜法”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制约我国韭菜产业发展最大的难题,值得更大力度的推广。”
本报记者沈佳 通讯员范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