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9月20日,恰逢第二十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来自太原的两位爱心志愿者王玉龙、申晓洋同时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两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分别成为山西省第249例、2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8月,我省有6位志愿者相继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创单月造血干细胞捐献数新高,太原、晋城、忻州、长治各1例,晋中2例。爱的呼唤需要爱的奉献,激励凡人善举,培厚道德土壤,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期盼。
凡人善举铸就大爱。王玉龙供职于山西妇女报社,医生称赞他:“这次你是新闻的主角!”申晓洋是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的大四学生,得知配型成功,当即表示:“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去做!”捐献者奉献的是“生命种子”,输血管里涌动的是爱,它们给了白血病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力量,让凡人微光在道德的星空熠熠生辉。
对于两个非血缘关系的人,造血干细胞捐献供受双方配型相合的概率极低。遇见自己生命中的十万分之一“髓缘”,是一件既幸运又幸福的事情。这句话说出了众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心声,他们中不少人是在无偿献血时了解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希望为血液病患者送去一份生的希望。2002年,我省启动这项工作,入库志愿者人数稳定增长,目前已有10.24万人加入,成功捐献例数越来越多,并一次次刷新单月捐献例数新纪录。生命接力,凡人善举跑出“爱心加速度”,宣传引导同样功不可没。
凡人善举,正如同跳起来摘桃子,人人皆可为。如果大家都能够自觉朝这个方向跳一跳,就会汇集众人、凝聚众心、形成众力,有力有效传播向上向善向美正能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最广泛的人参与,才会极大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营造激励凡人善举浓厚氛围,也就是培厚孕育凡人善举道德土壤。要充分发掘、广泛传播、大力褒奖凡人善举,进一步增强人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决心,激发人心向善,推动公益创新。
不因善小而不为。公益不是看捐了多少钱,而是要看唤醒了多少人心中的善良。做一件好事并不难,坚持下去就会了不起。面对价值多元、观念碰撞、思想交锋的纷繁复杂,尤其需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礼赞凡人善举、放大“好人”效应、构筑道德高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道德观,向功勋人物、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看齐,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作为价值追求,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不断激发全社会明德惟馨、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让凡人善举成为时代风景,就会让美德浸润社会每个角落。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梦想呼唤崇高的品德。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榜样的力量、榜样的激励。以英雄模范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让凡人善举有光环、受尊崇、得礼遇,必将推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不断涌现,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徐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