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长治市屯留区渔泽镇岗上村党支部——

【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以“红色引擎”牵引乡村振兴

  “桌子就在膝盖上、课堂就在大路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认字就在背包上。”深秋时节,走进长治市屯留区渔泽镇岗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斑驳的墙上一句句红色标语十分醒目,它见证了那段烽火岁月,也见证着在这片经历红色洗礼土地上发生着的翻天覆地变化。
  旗帜扬,党建强。多年来,岗上村党支部秉承红色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党建+”工作模式,以建强组织堡垒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营造出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互助共进的乡村治理良好局面。
  “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建+班子’模式,抓班子、带队伍,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通过‘党建+党支部’模式,从党性党风、法律法规、财务管理、廉洁自律等方面,对党员干部进行精细化培训,加强能力提升。通过‘党建+党性教育’模式,增强党员活力,提升党性意识和政治素质。一系列‘党建+’工作新模式,推进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提升了村干部队伍素质、凝聚了乡村治理合力、实现了干群同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岗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银生说道。
  村庄美,又宜居。在党建引领下,岗上村党支部把红色资源充分利用好,让“红色引擎”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他们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创建宜居家园。
  现如今的岗上村,村内巷道干净平整,房前屋后树绿花红。行走在古色古香的仿古街石头街上,木桌木椅、石板甬道、黄墙红瓦,处处透露着历史韵味。不远处的抗大一分校旧址前空地上,枝叶婆娑的大树下摆放着一张张条凳,仿佛让人瞬间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时可见参观的游人走进这里,聆听红色故事、重温红色记忆。
  岗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首钢党校党性教育基地、长治市国防教育基地和长治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太行干部管理学院、长治市委党校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为弘扬抗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岗上村专门邀请北京规划团队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积极探索“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为打造一流的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特色村,岗上村对772户村民家进行了“以气代煤”清洁取暖改造,对村中527座厕所进行了改造。除对主街道两侧人行便道用青砖铺设外,还对入村路、主街、旅游路、抗大一分校旧址周边等约7公里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一个人和景美的村庄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两路公交车的定时开通,也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和群众的出行。
  “村里的环境整洁干净,到处是花草树木。环境好了钱包也鼓了,现在我在村里的大棚干活,一年能增加七八千元的收入。生活是越来越幸福了。”71岁的村民李爱梅高兴地说道。
  产业兴,农民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只有产业振兴,才能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
  近年来,岗上村依托现有资源,抓好特色产业,红色资源成为激活绿色发展的强大动能。他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流转土地2700亩,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富硒谷、玉米、红高粱、油葵、尖椒种植,分别建设“千亩果园”种植项目和“千亩富硒谷种植基地”,形成“红色旅游+绿色种植”的发展模式。同时,建设50个温室大棚发展绿色农业,多措并举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此时大棚正在清棚,打算10月份种植村里新引进的经济农作物羊肚菌。羊肚菌属于一种低温型菌种,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带动村集体增收,给周边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正在大棚忙碌的植保员孙旭东说道。
  在岗上村,“红色”炽热、“绿色”怡然、“古色”绵长。抗大一分校旧址是深厚的红色文化,“千亩果园”和“千亩富硒谷种植基地”是持久的绿色产业,百年古树和古宅是宝贵的历史资源。三者在此交相辉映、融合发展,使这个美丽的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本报记者李志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03期

  • 第2022-10-02期

  • 第2022-10-01期

  • 第2022-09-30期

  • 第2022-09-29期

  • 第2022-09-28期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6期

  • 第2022-09-25期

  • 第2022-09-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