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一身工装配上一副黑框眼镜的他,一走进检修间,立刻和平时判若两人,黑框眼镜背后透出丝丝严谨的眼神,他就是中铁太原局集团太原车辆段大同运用车间业务主管王磊。
王磊在单位有着“创客”的头衔,因为他牵头研发了“铁路客车DC110V蓄电池智能补液枪”,节约生产成本超过10万元,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提出建立“监控数据动态分析系统”的“金点子”,先后获得集团公司“十佳青年创新标兵”“优秀新入路大学生”“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
“车窗破损的故障率虽然不高,但经过后续处理后旅客满意度却不太理想……”近日,笔者在太原车辆段数据运用组内,见到了这位创客小达人。王磊一边调取自主研发的“客车应急故障动态分析系统”数据,一边分析数据结果。庞杂的数据在他口中汇总成一条条有价值的信息,让前来参观的太原车辆段库检车间专项检修组工长刘奉声啧啧称奇。
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王磊来到铁路局工作。6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库检、乘务以及技术组工作。每到一个岗位,他都喜欢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寻找岗位的作业难题,并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解决。初到库检岗位工作时,王磊在作业时发现DC110V蓄电池补液作业仍然是用简单的漏斗灌注方法完成,紧密排列着的蓄电池使作业人员无法查看内侧液位高度,仅凭着经验和盲猜导致作业效率低、完成精度差,他便萌生了制作新型补液工具的想法。一到休班时间,工友们陆续离开,偌大的车间就剩王磊一个人,属于他的“创新”时间到了。他兴致勃勃地掏出“私藏”的小工具盒尺穿梭在客车之间,对着蓄电池比比划划。他发现各类型蓄电池的标准液位高度大体相同,于是便参考汽车加油枪满油自停的工作原理,把加注剂量作为技改的优先项。经过半年时间3个版本和67次的试验改进,王磊成功研发出了智能补液枪,实现了蓄电池加液高度的精准控制与智能启停。在实际运用中,平均一趟列车的蓄电池补液时间由96分钟缩短为58分钟,受到现场职工的一致好评,这一创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盲目操作产生的风险。
2020年初,为适应信息化时代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发展,太原车辆段成立了数据运用组,王磊经过层层选拔成为第一批成员。面对崭新领域,王磊再次为自己定下一系列小目标。他从EXCEL表格深度使用方法入手,参考其他单位的经验,确定了数据运用方向,先后研发了“客车监控设备报警故障数据动态分析系统”和“车下电源故障分析系统”,实现了运用客车监控数据的动态分析,并连续预测两起车下电源故障,为客车运用故障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磊的“小目标”越来越多。今年以来,王磊凭借多年技术积淀优势,着手编写《车辆乘务员培训教材大纲》,制作7部客车整修规范作业视频,撰写“优化客车运用结构、提升旅客服务品质”调研报告,编制5本客车标准化整修图册,供干部职工广泛参考学习,持续为客车安全蓄力赋能。
时光不负赶路人。王磊立足作业现场,主动科技攻关,积极创新创效,在每一个创新成果的背后,都饱含着这位90后“创客”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不断进步中获得快乐,这是新时代年轻人该有的‘初心’和‘匠心’。”
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