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革命现代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以其饱含革命情怀的爱情故事,将党的早期领导人、山西党团组织创建者高君宇与石评梅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弘扬主旋律,讴歌革命先辈的同时,也将这两位历史人物尘封已久的爱情故事再次升温。剧中以石评梅为原型,勾勒出了新一代女性的价值取向以及与高君宇的爱情长跑,为革命题材剧目增添了些许温情和浪漫色彩。
民国才女的形象构建
高红花(以下简称“高”):王老师,新编革命现代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从创排到演出以来,您一直出演剧中人物石评梅,这几年来的创排、演出过程中,对于您来说,有什么样的心得?
王春梅(以下简称“王”):石评梅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曾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所以在进行创演时,就要求我对于石评梅的个人经历及生活背景要有详细的了解。通过去石家大院和陶然亭等实地走访学习,让我对于石评梅的形象有了更生动的体会。石评梅作为那个时代追求进步的青年,拥有自己独立的追求,人物也不同于往日的趋向扁形的“悲情受挫”,更多呈现了她自己独立的爱情观念与情感追求。在她革命者、作家的身份中增加了“坚贞”的爱情守护者一栏,是浪漫恋情与诗意悲情中成长的新思想女性。
高:作为现代人演出现代戏,您在剧中是如何把握石评梅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
王:面对石评梅这个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塑造好人物形象的确是一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难事,既要有血有肉,又不能脱离现实。如何将石评梅的书香气与爱情相结合成了塑造剧中人物的关键。这就需要我始终充满对原型人物的敬意,将一个更加生活化、立体化,有血有肉,具有真实感的石评梅演绎出来。石评梅这一角色作为现代戏中的人物,并没有过多舞台表演上的约定俗成,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生活,质朴真诚。
石评梅出身书香门第,是民国才女,革命志士。她有坚定的信仰,有生死之恋情。从排演这部剧开始,我与石评梅结缘,从认识她,到演绎她,已经与之相伴5年了。诠释她的一生,我曾重走她的故地,在那里与她在时空中对话,感受民国才女在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的信仰、追求和理想,还有爱和痛……在编、导、音、美、舞老师们的倾力打造下,反复进行表演构思和人物刻画,每一次演出体会都不一样,就这样在演出中不断完善和精进剧中的人物形象,使之更加生动立体。
以细节把握人物情感
高:您在《高君宇与石评梅》剧中作为女主角,出场的画面很多,面对发生的种种事件,哪段情节最为触动?
王:该剧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通过陶然约会、夜校惜别、太原播火、南国寄情、彗星陨落、墓畔哀歌及序幕、尾声结构全剧,剧中有温情的场面,也有惜别的画面。那句“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让我很受触动。这是石评梅委婉的拒绝,有失落有绝望,或许这亦是石评梅的逃避和害怕,害怕再次被伤害。可她又期待高君宇出现在她眼前,剧中我掏出那方梅花手帕赠予高君宇,听到高君宇要回山西并着手进行中共山西党组织的建立、南下广州后依依不舍举杯送行。这便将高君宇的炙热追求与石评梅此时的犹豫羞涩,借助道具展现出来,两人的感情就如手中的酒杯一样碰在了一起。
高:剧中有一小细节,就是一片红叶贯穿始终。对于石评梅和高君宇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信物?
王:当翻阅大量资料,以及了解他们的过往,我曾感叹那个年代爱情的纯真,只一片红叶,就能将两人的感情紧紧连在一起。剧中红叶是爱情的惦念,是革命者的热血。这也是将革命者生活化,与观众产生共情的一个点。石评梅坚贞的革命信念和悲美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了那个时代新思想女性的光芒。
剧中高君宇身在广州,石评梅仍在北平,两人隔空对话,虽不曾相见,但是一片红叶牵连着双方的心。跨越时空互相思念,是爱情升温的最好见证。高君宇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只自己戴着,另一只寄给石评梅并写道:“愿你承受了它。或许你不忍,再令它如红叶一样的命运吧。我尊重你的意愿,只希望用象牙戒指的洁白坚固,纪念我们两人的冰雪友情吧!”在我拒绝高君宇的时候,他赠送的红叶从书中滑落,大幕之中仅有背影及手中的红叶。红叶烘托了剧情和气氛。
历史与戏剧化的火花
高:通过演出《高君宇与石评梅》,您对高君宇有怎样的认识,怎样看剧中高君宇的人物形象?
王:百年漫漫征程中,一代代中国青年满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自己坚定的革命信仰书写了一篇篇恢宏大气的成长史。青年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最必不可少的鲜活血液。高君宇在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与邓中夏共同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也是全国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一。从走进山西省立一中,再轻叩北大的大门,党的光辉和革命的呼唤早已迫不及待地向他走来。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早期团员,山西省第一位共产党人,高君宇肩负起了为自己家乡播火的重任,在新编革命现代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剧中,就是塑造了这样一位抱有火花之热情,满含宝剑之坚毅的革命青年高君宇。
剧中的高君宇被定义为一个知识渊博、富有志向的革命青年。一席蓝色大褂,挥舞着围巾来到文瀛湖畔,满怀激情、充满活力为家乡播火。他播撒在太原的这一朵火花为山西的革命燃起了一盏明灯。从《向导》杂志的书面文字到长辛店工人运动,从腊库胡同到北大学生会,高君宇踏足了引领革命的各个领域,在展现高君宇追求理想,义无反顾的同时,更让观众感受到了在那个纷繁复杂的混乱时代,高君宇所代表的革命引领者的人物形象。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的坚定信仰至今回荡。而今高石之墓矗立在陶然亭旁,当下的幸福生活使我们无法亲身感受他们所走过的艰苦岁月,但他们播撒的革命火花会照亮一代又一代的新青年。
访后跋语:
今年是五四运动103周年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换个角度看剧,感怀革命先辈,是萌发这次访谈的初衷。对于王春梅老师,我并不陌生,经常看她演出的剧目,对她所演的传统晋剧《喜荣归》《杀狗》《富贵图》《打金枝》等熟记于心。但大多仅是观演,与她并无深入交流,也没有走近剧中角色去探寻。记得《高君宇与石评梅》是在2017年10月排演的。2018年演出时,曾组织了“太原有戏”的老师们和大学生、小学生等进行了观演。转眼这部剧已经演出5年了。5年来,《高君宇与石评梅》戏曲进校园200余场,在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共鸣,深受好评。使然,也使我对该剧旺盛的生命力产生了好奇,并持续关注。
这次访谈,王春梅老师从民国才女的形象构建、以细节把握人物情感、历史与戏剧化的火花,着重谈了自己对剧中石评梅人物的刻画,对剧情细节的理解,尤其对高君宇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石评梅”动情细腻的访谈,使我更加立体地认识了高君宇,也近距离领略到王春梅老师对剧中人物的分析和细腻的表演,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加深入了解这部剧旺盛生命力的魅力所在。
青春正好,不负韶华。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向观众展现了革命者高君宇对真理的追求,高君宇的人物形象更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革命者的缩影。而他与石评梅真挚的冰雪友谊,亦对当代青年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有着深刻启示。此刻,文瀛湖畔湖水潺潺,碧波流淌处,诉说着无尽的温情革命故事,续写着新时代青年的新征程……
高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