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杜鹃,忻州才女,多年来在工作之余搞业余创作,游弋于诗和散文之间,均有不俗表现。前些时,她撰写的文化散文《芦芽山之恋》,在忻州文坛引起不小反响,同时这篇散文也获得了今年“芦芽山之恋”主题征文唯一的一篇一等奖。笔者作为这次征文活动评委之一,谈一点自己对这篇作品的读后感受。
杜鹃这篇《芦芽山之恋》共5500多字,分为4个部分:灵泉飞瀑天光好、千古造化钟神秀、雄关险隘载青史、山水文章惠万民。她把芦芽山的灵秀、壮美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出来。
山,是神秘的、伟岸的。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形成了对山的崇拜和敬仰,有道是:苍翠高山,蕴生万物。杜鹃写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乐趣。
读杜鹃的散文,我时常会感到一种雅润之气。说其雅,是指其文字多有诗意,这自然与她首先是个诗人有关。在她这篇散文中,就有很多以诗抒情的地方,像“芦芽山,你从海底耸起,你自天际飞来。我恋你历史风烟中巍峨耸起,我恋你千年有约中群峰峭拔;我恋你省鸟褐马鸡翔飞林际,我恋你华北落叶松四季常青。”说其润,是指其叙述文字具有浓浓的清香,仿佛在旅途劳累之际突然品到一杯上好的九峰毛健茶。如“还有万年冰洞,这个冰冷的仙子于300万年前游历到此,却在人类诞生之后优雅地沉睡,漫山葱茏是她的发丝,丛丛野花是她的项圈儿,她用额头的地火自燃、缭绕,却将心脏与胴体冰封在地核深处,等着去赴一场倾尽爱慕的相逢。这名冰冷沉睡的美人呀,她将七脏八腑摆设成各种姿势:冰柱、冰锥、冰瀑、冰笋、冰花……”诚然,文字的雅与润,绝非这样寻章摘句,它体现的是通篇的整体感觉。
近30年来,杜鹃走遍宁武的山山水水,对唯美险峻、仙姿灵韵的芦芽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为此,用耳目观察、用大脑思考、用文字记录芦芽山就成了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她工作之余的心灵纾解。
读杜鹃的散文,能增长不少人文知识。这篇文章中她提到了远古时期的台骀神,提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来此隐居的前赵皇帝刘曜,提到了北魏时期的郦道元与其《水经注》,提到了世代忠良的杨家将,提到了朱元璋的十八子在太子殿里说法讲经,提到了明清之际的文化奇人傅山放歌芦芽山,提到了在此浴血奋战的八路军120师的子弟兵……
作者还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芦芽山与宁武关、长城的关系,由此又催生了独特的边塞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自然景观方面,列举了华北落叶松、珍禽褐马鸡,更有那地火与冰洞并存的自然奇观。这些行文显示出她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积淀等诸方面问题的思考。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与厚度,而且显示出作者在表述中的一种文化张力。
近年来,杜鹃加入了忻州遗山诗社,常常涉猎一些古代前贤的典籍,积累了一定的古典文学功力。后来她又迷上了对古长城的探索与研究,常常行走于山水之间,这无疑使她的站位更高了,看得更远了。从她最近出版的个人散文集《烟火》的诸多篇什中,我明显感到她的创作视野正在开拓,对生活的思考也在深入。我想,这大概是她对生活不断发现的结果吧。因此,我要对杜鹃说,我们必须学会发现,只有反复发现,才能真正写出读者期待的作品。
张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