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地方·阳泉

“数”说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阳泉 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 阳泉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人民安居乐业。

  • 阳泉高新区。

  • 龙华口调水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这将是阳泉市的第二水源。

  •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阳泉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国、全省一道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十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完善区域和产业布局的步伐从未停止,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三晋大地书写了阳泉的时代答卷。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阳泉市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575.7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916.6亿元,2017年突破600亿元,2019年迈上700亿元台阶,2021年更是连破两个百亿关口,超过900亿元。十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长4.8%,2021年增速达6.7%,经济发展稳定在合理区间。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2411元扩大至2021年的69731元,年均增长5.1%。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省排名第5位,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808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十年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7.8%下降到2021年的51.7%,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比重下降到了45%左右,2021年在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下第二产业再回主导;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40.7%上升到2021年的46.6%,“十三五”期间比重稳定在53%左右。
      三大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大产业的稳步增长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发展。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3亿元,年均增长3.6%,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15亿元,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32.8亿元增加到473.7亿元,年均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34.4亿元增加到427.5亿元,年均增长5.5%。
      城镇化水平大幅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城镇化率逐年上升,从2012年的62.52%提高到2021年的71.93%,十年间上升9.4个百分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老百姓口袋越来越鼓,人均住户存款从2012年的46238元增加到2021年的98032元,十年间翻了一番,位居全省各市第3位。

    坚持不懈推动转型,产业发展朝着高质量迈进

      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5:57.8:40.7调整至2021年的1.7:51.7:46.6。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30.7亿元,占GDP比重达47.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达到十年以来的最快增速;服务业增加值427.5亿元,占比较十年前提高5.9个百分点,年均增速快于GDP0.7个百分点。
      能源供应展现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充分释放煤炭先进产能,煤炭稳产保供优势凸显,规上企业原煤产量年均达到5893.8万吨,2021年达到6825万吨。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发展火力发电提供了充实保障,十年间,全市规上企业发电量累加达1445.5亿千瓦时,2021年全市发电量218亿千瓦时,同比35.1%的增速达到十年来最快。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中距离东部最近的城市,近年来,全市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202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72.69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25.4%。规模以上工业风力发电量7.33亿千瓦时,是2015年的6.3倍;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5.17亿千瓦时,是2015年的23倍。
      工业新动能加速培育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在改造升级煤电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五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至2021年,其增加值增长16.0%,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10.6%。特别是新材料产业作为全市推动制造业结构性反转、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全市聚焦纤维新材料、气凝胶、碳基、半导体等新材料和特种金属材料等招引项目,贝特瑞人造石墨、日昌晶蓝宝石等一批新材料项目相继建成投产,2021年全市石墨及碳素产量达到6万吨,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8%。2017年以来,全市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2%,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6.6%)7.7和9.6个百分点。2021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0%,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2%。
      节能降耗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严控“两高”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革命朝着绿色低碳前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加工转换投入总效率达到81.2%,比2012年(48.4%)提高32.8个百分点,其中,原煤入洗加工转换效率93.5%,火力发电加工转换效率40.8%,比2012年(38.2%)提高2.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连续下降,202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265吨标煤/万元,比2012年累计降低30.1%,年均下降3.9%。
      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秉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智创城7号、百度云计算中心、5G智能矿山应用、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张张新底牌亮相,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长。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商务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三者营业收入占比达46.4%,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31.5%;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37.0%。
      开发区建设跑出“加速度”。近年来,阳泉市坚持高位推动,凝聚合力,把开发区作为转型发展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全力谋划和推动开发区建设。2021年,阳泉高新区、平定经开区、盂县经开区三个省级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市高2、1.8和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比全市高20.5、13.5和51.3个百分点。

    稳投资促消费抓创新,不断汇聚起稳增长的强大合力

      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800亿元,年均增长7.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趋于优化,由2012年的4.0:47.6:48.4调整为2021年的3.1:34.0:62.9,十年间服务业投资累计完成1974.7亿元,高出工业投资308.1亿元;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1.6%,快于工业投资9.1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有效释放,乡村消费加快升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19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28.0亿元,年均增长5.9%,其中,乡村市场零售额53.9亿元,比2012年增加33.1亿元,年均增长11.2%,高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3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增势良好,2021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90.5%。
      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大创新投入,规模以上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由2012年的3.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8亿元。2021年,全市专利申请授权量1165项,是2012年的3.2倍,其中发明38项,是2012年的1.5倍。2021年,全市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38项,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2.4亿元,同比增长3.6倍,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10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1570万元。

    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有了更多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阳泉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1892元增长到2021年的37464元,年均增长6.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683元增长到2021年的18030元,年均增长8.5%,高于城镇居民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52:1缩小为2021年的2.08:1。
      人居环境质量提升。2021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PM10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均实现2016年以来“六连降”。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全部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化改造完成,使得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市区优良天数比例2021年首次突破70%,达到71.5%。“十三五”期间,20座矸山生态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全部完成,矸山治理1.62万亩,造林绿化31.9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2.3%。城市品位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桃河、义井河湿地公园建成开放,至2021年,全市已有公园36个,是2012年的2.6倍,公园面积由2012年的512公顷增加至2021年的670.7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到3510公顷,比2012年增加113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12年的8.14平方米增加至11.98平方米。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2012年的5601.3公里增加至2021年的5735.3公里。
      站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历史坐标上,展望未来,阳泉全市上下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本版文字:阳泉市统计局
    本版图片:张哲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10期

    • 第2022-11-09期

    • 第2022-11-08期

    • 第2022-11-07期

    • 第2022-11-06期

    • 第2022-11-05期

    • 第2022-11-04期

    • 第2022-11-03期

    • 第2022-11-02期

    • 第2022-11-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