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要论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体现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部实践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到“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的鲜明态度,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价值取向,这些话语朴素真挚、掷地有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人民情怀。
  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人民的创新和创造是理论的源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变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创立毛泽东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和形成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理论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党的理论创造创新,一切从人民群众中来,源自于人民的需要,解决人民的问题,集中人民的智慧,指导人民的实践。
  党的理论为了人民,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是理论的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制度支撑,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蕴含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丰富思想内涵,形成了人民目的论、人民价值论、人民发展论等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真正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科学理论。
  党的理论造福人民,人民的发展和幸福是理论的归宿。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采取一系列事关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事关民生福祉的变革性实践,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这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一切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
  伟大的人民创造伟大思想,人民的理论指导人民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就是被实践证明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就是指导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我们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作者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蔡文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14期

  • 第2022-11-13期

  • 第2022-11-12期

  • 第2022-11-11期

  • 第2022-11-10期

  • 第2022-11-09期

  • 第2022-11-08期

  • 第2022-11-07期

  • 第2022-11-06期

  • 第2022-11-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