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晋,偏关相迎;征程十年,奋楫笃行。
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县,壁立千仞的晋蒙大峡谷边,偏关县在滔滔长河中留下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而今,新时代的十年,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路网畅通有序、蓝天碧水交相辉映、产城融合活力迸发、基础设施加速升级……从两湾一山到关河两岸,一个个项目工地战鼓催征,一抹抹青山飘绿生机盎然,风清气正、绿色发展的巨幅画卷正在徐徐舒展。
锦绣山河为名,非凡十年为证。十年来,偏关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带领11.5万偏关儿女,以艰苦奋斗的不变本色,改变了黄土地的颜色,营造了满目青翠的绿色,铺就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谱写了一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歌。
增量提质并举,转型创新并重,经济发展“含金量”“含绿量”更足
亮眼的数据折射向上的力量。翻开偏关2022年的成绩单:总投资12.4亿元的29个新建项目已开工27个,开工率93.1%,已完成投资3.02亿元;总投资69.8亿元的41个续建项目复工率达100%,已有7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偏关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增量和提质并举、转型与创新并重,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项目建设带动、转型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活起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快起来。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的县级领导牵头包联机制,构建项目建设目标、责任、举措、制度“四维一体”全过程服务管理工作矩阵。
绿,是生态色,是幸福色,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偏关县制定《偏关县“三绿”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实施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绿”发展战略,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实现绿化、彩化、财化同抓,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做优绿色有机农业。紧紧抓住“田、肥、种、技、证”等要素,做大做强“偏关糜米”“偏关荞麦”“偏关红果”“偏关沙棘”4个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完成“偏关羊”地标历史文化馆与专家工作站建设,重塑“南有平遥牛肉、北有偏关羊肉”的特色肉羊品牌。以“特”“优”产业引领,培育打造老营羊肚菌特色产业基地,夯实了绿色有机农业基础。
打造绿色新能源基地。依托风、光、水、电、生物质等资源优势,把绿色新能源作为重要基础和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万家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延伸打造生物质能全产业链条,推进全省唯一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县创建,为发展绿色新能源产业提供动能。
构建绿色文旅发展格局。推进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省级农林文旅康示范县、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建设,形成“一核两带”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老牛湾—丫角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形象标识区,提档升级老牛湾和水泉红门口两个4A景区,把偏关黄河风情、边塞文化、长城韵味挖掘出来,黄河长城旅游带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盘活文旅资源发展绿色经济
偏关因地势东仰西伏,似人首偏隆而得名。由于处于乌毛素沙漠边缘,风沙肆虐,干旱少雨,曾陷入难以逆转的生存困境和生态绝境。自然生态极为脆弱,立地条件极其恶劣。怎样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偏关由黄变绿的成功实践,折射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和实践意义。
从1974年开始,偏关县委、县政府换书记不换主意,换县长不换主张,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绿图画到底,以馒头加镢头、烩菜加会战的精神,见缝插绿,逢山播绿。到2022年,全县林地面积已达121.56万亩,全县绿化率达40%,一片片绿意犹如绣在黄土沟壑上的精美图画,树起了无字的绿色丰碑。
“当好接力者,走好转型路”。今年以来,偏关县委、县政府立足绿色生态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生态旅游等产业,为偏关县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全面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偏关统筹山水林田草沙系统治理,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持续发扬“偏关绿魂”精神,组织全县1000余名党政机关干部共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推动河长制、林长制从“有名”向“有实”“有效”持续转变。坚持源头减排、过程管控,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262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5%,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巡林的老牛湾镇护林员王吉永望着满坡的青葱,动情地说:“现在山绿水清的,让整个乾坤湾的景点都有了灵气,来旅游的人多了,村民的生活也跟着变好了。”童山秃峁上,沟壑峡谷边,一个个鱼鳞坑,一排排水平阶,通过以绿增景、用绿增产、靠绿增收,偏关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驾齐驱”。
生态立业,文旅融合;久久为功,终成风景。如今,万壑吐绿之中,“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双龙”并行,如同彩练起舞,诚邀四海宾客,阅尽偏关风光。
今年以来,偏关县坚持盘活文旅资源,立足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的定位,提质升级推动文旅与生态的深度融合。5月25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设立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偏关生态文旅产业发展实现由县级园区到省级示范区质的飞跃。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偏关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将建成老牛湾黄河峡谷风情旅游区、长城风光旅游区、青杨岭森林康养旅游区、偏头关边塞军事文化旅游区等4个生态文化旅游片区。
示范区成立以来,偏关县围绕“一环两廊三心四区”全域旅游规划,以全局视野、长远眼光,精准精细谋划项目。2022年计划开复工项目31个,总投资14.0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07亿元。示范区新建产业项目完成投资0.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59%,景区接待人次同比增长12%,旅客过夜人次同比增长13%,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1%,这是偏关县历经不凡、更显非凡的绿色答卷。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设成果不断转化为发展动力
党旗,始终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十年来,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改革攻坚主阵地,还是在疫情防控、保障民生第一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接地气、有底气、不泄气,冲在前头,干在山头,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如今,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进一步立了起来,基层党员干部形象进一步树了起来,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强了起来。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偏关县确立“33313”工作机制,完善行动方案、任务清单、考核细则等举措,聚集“三大整顿”,形成三级书记一起抓、全县上下一起干的“大党建”格局,吹响了基层治理的“集结号”。
偏关县把做好村集体资产“清化收”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探索推行“233”工作机制,实施三级领导包保、专业化指导和重点工作日报“三个机制”,解决了乡村干部“不敢清、不会清、不想清”的后顾之忧,推动“清化收”与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乡村振兴“三个贯通融合”。
多年沉疴一朝化解。为解决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管理能力差、农村干部普遍不懂财务等问题,偏关县率先在新关镇依法成立了以所辖36个行政村集体为股东的“偏关县新关镇代理记账有限公司”,创新了农村集体“三资”财会体系建设,破解了乡镇三资中心没有《代理记账许可证》的困境,规范了村级财务,降低了管理成本。目前,全县150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的村1个、50万元以上的村30个、20万元以上的村32个、10万元以上的村56个。
基层治理有效果,乡村振兴有力量。在推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创新“党建+、生态+、文化+、旅游+”模式,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通过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和党员积分制管理工作,创新“553”乡镇执法运行机制,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4588名党员的基层“哨兵”作用,让事在基层办、难在基层解,提升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偏关县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久久为功的作风,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双提升”“双促进”的政策叠加机遇,扎实推进“三绿”发展战略,奋力开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满怀信心走好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本版文字由偏关县委办提供
本版图片由偏关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