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西在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主动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推出新的为民举措,更加有力服务保障民生,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持续提升。
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转型,夯实民生物质基础。我省注重发展的顶层设计,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创新促转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使可供分配的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为改善民生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山西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转型发展为方向,从五方面发力促转型。一是以煤、钢等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的率先转型。以煤炭业为例,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大力实施煤产业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煤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生态化”方向转型。二是以新材料、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引领转型。山西省“十四五”规划确定了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发展支柱,培育新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在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中实现服务业的提质转型,包括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鼓励其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充分利用与挖掘山西现有旅游文化资源,大力支持康养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山西特色旅游与养老产业。四是农业特色转型,依托山西独有的晋字号特优农产品,如沁州小米、山西陈醋等,促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五是三次产业同步创新转型。全省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通过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为高质量转型提供强大支撑。
运用系统性思维抓落实,提升民生保障品质。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山西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在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首先,重视县域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辐射作用,将全省117个县(市、区)划分为三类:即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尤其是加大对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防止返贫。其次,充分发挥制度作用进行靶向帮扶,加大对脱贫地区的产业就业扶贫力度。针对落后地区发展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的现状,为脱贫人口提供小额金融信贷服务,制定了重点群体优先就业政策,从根本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后,从就业、教育、住房等多方面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配套政策,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支持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助推乡村振兴,补齐民生发展短板。
厚植生态本底,全面推进生态惠民。山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进行“两山七河一流域”的生态修复治理工程,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良性循环。为了确保农产品安全与人居环境安全,对空气、水与土壤质量进行综合治理,全省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稳步推进“双碳”行动,在完成国家保供任务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
促进协调发展,优化民生发展空间。继续深化大县城战略,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发挥县城比较优势,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既增强了县域经济的韧性,又助推了城乡融合发展。继续深化小城镇建设,在“百镇建设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对小城镇进行扩容提质,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升重点镇的整体配套建设水平。主动将自身建设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快构建“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以太原为核心,辐射带动晋中、忻州、阳泉、吕梁协同发展,推动中部城市群集体崛起与共同富裕,由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建设。一系列制度性安排优化了民生发展的空间布局,有力缓解了民生结构性失衡问题,推动了民生资源的公平分配。
多措并举增加文化供给,增强民生发展底气。山西充分利用自身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增加文化供给的质量与水平。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以丰富的革命文化为依托,推出红色旅游项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开发众多独具特色的文艺作品与文旅产品,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塑造与传播了山西独有的文旅品牌。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加强对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为载体,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借助“互联网+”理念打造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满足民众便捷化的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美好生活新图景,极具民生温度。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在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提升上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与惠民利民力度,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民生问题,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惠民答卷更有厚度,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山西正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踏实前行。(作者: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