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虎年,是虎虎争威的年头。环视墙上三样不同类型的虎,使我发生了兴趣。
这三样虎,其中之一是中国画,是画虎大师刘子邻先生的作品。这幅虎画是先生早年送给我的,之前差点遗失,有幸把已破碎的画面细心装裱,总算保存下来,至今视为至宝。这幅作品是先生的着色小写意画作,画面上画着两只虎,前面是一只卧虎,后面的虎在行走,两只虎几乎占满了画面,但由于虚实变化和细微的野草穿插,画面既丰满又感到有着无限的空间。前面的虎卧如磐石,后面行走的虎稳重自如,两只虎刻画得细微而大气,神气十足,有一种雄而不霸、善则有威的凛然之感。如人常说“人无害虎心,虎无伤人意”。欣赏之后,令人油然而生爱虎敬虎之意。刘子邻先生(1900年—1977年)早年就学于山西国民师范、太原美术专科学校,曾任山西国民师范图画教师及中国画讲师,“五四运动”后曾和老画家柯璜共同研究各代传统技法,新中国成立后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先生善画虎兼写翎毛、草虫。早期画虎以小写意施彩,后又以大写意闯出新路。先生笔下的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曾用楂笔写丈长猛虎,著名画家李苦禅赞曰:“精而不野。”欣然加题“虎啸春风”。
其中之二是陕西凤翔的民间彩绘泥塑虎头壁挂,这个虎头壁挂,别具风采,艳丽夺目,不雷同于其他画种。虎头白底,各部位用牡丹图案组成,特别是虎的额部,运用了丰富的变形图案组合,增强了虎的威武感。全部图案在白色的底子上着红绿两色为主调,突出部分用黑线勾勒,两耳及脸的周围配有几处小型装饰件,在浓重的虎面上增加了一种灵巧感。整体风格有中国北方民间的特色,大红大绿,手法夸张,大刀阔斧而又有内涵,使人欢乐喜庆,玩味无穷。这件虎的产地是陕西凤翔,是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大师称号的胡深大师的工艺产品,胡深大师1931年生,是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的掌门人。凤翔泥塑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其民间工艺产品在国内享有盛名,并远销日本、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经久不衰,深受大众欢迎。
第三样作品是1986年我在英国举办展览时,英国版画家詹姆斯·威廉森贝尔送给我的一幅丝网版画虎。这幅作品,构图简洁单纯,虎头在画面的中部,只露出虎的半身,重点刻画了虎的神韵,色彩淡赭黄为主调,虎的花纹条理清晰,疏密得当,特别是虎的眼神,用多层版式色彩的微妙变化,使虎的双目炯炯有神,表现出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的动态。詹姆斯.威廉森贝尔,1938年生,从1974年开始,专门从事艺术创作,主要兴趣是版画、微型画等,他是伦敦野生动物艺术协会的艺术家、伦敦皇家微型画研究会的成员、巴黎法国艺术家协会成员、英国学士院皇家海军艺术家协会成员、伦敦版画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被很多国家和私人收藏,并多次获金奖、银奖。他的作品无论是版画还是丙烯画,都给人一种整体概括而刻画细微、色调统一而又有微妙变化的耐人寻味的感觉。
这三种类型的虎,一种笔墨流畅,意境深远;一种艳而不俗,装饰味极浓;一种刻画细腻、神气十足、耐人寻味,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在集中精力刻画着虎的生气和神韵,这使我感受颇深。
在中国绘画的品评上,多年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中国的文人画是唯一正统的、高雅的;有的认为中西绘画是两个文化源,不能融合、借鉴;还有的认为今天的中国绘画不如明清,只应继承,不必求新……
我认为,艺术的种类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形式,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作品的优劣,优秀的作品不论哪一种艺术类型,永远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不能把继承传统与创新对立起来,也不能把中西文化看成水火不能相容而无法借鉴。一切事物应持辩证态度,绝对化的看法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在不断继承、借鉴、创新的道路上发展的,是以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夜冰